隆龛镇
隋开皇三年 (583) 置,属多业县。即今四川潼南县西南光辉镇史家坝瓦子堡。大业十二年(616) 升为隆龛县。
古镇名。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即今重庆市潼南县西崇龛。大业十二年(616年)升为隆龛县。
隋开皇三年 (583) 置,属多业县。即今四川潼南县西南光辉镇史家坝瓦子堡。大业十二年(616) 升为隆龛县。
古镇名。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即今重庆市潼南县西崇龛。大业十二年(616年)升为隆龛县。
亦作回跋、回怕里、回怕川、晦发川。辽代女真部落之一。分布于今吉林桦甸、辉南等市县境之辉发河流域。《辽史拾遗》卷18引无名氏《北风扬沙录》:“自咸州东北分界八室口至束沫江中间所居之女真,隶契丹咸州兵马司
①即镜湖。又名鉴湖。东汉永和五年(140)由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在今浙江绍兴市南会稽山北麓。周三百余里。唐以后逐渐淤浅,至南宋大部被围为田。《清一统志·绍兴府》:镜湖“在山阴县(今绍兴市)南三里。一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大现礁。1935年命名大觅出礁。1947年改名大现礁。
即鸊鹈泉。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西北。《资治通鉴》: 唐元和四年 (809),“振武奏吐蕃五万余骑至拂梯泉”。又作䴙鹈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西北。《资治通鉴》:唐元和四年(809年)
源出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北赤湖,东北流会东赤湖、船官湖、女观湖及柞溪水,至今潜江市西北入汉水。《水经·沔水注》:“沔水又东南与扬水合,水上承江陵县赤湖, ……扬水又东入华容县有灵溪水,……
①西晋太康二年(281)改南乡县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西乡县南十五里。北魏正始间废。隋大业二年(606)复改丰宁县为西乡县,为汉中郡治。治所即今西乡县。唐为洋州治。天宝元年(742)为洋川郡治。后
①渭水入黄河处。在今陕西潼关县东北。《左传》: 闵公二年 (前660),“虢公败犬戎于渭汭”。②即泾水入渭之口。在今陕西高陵县南。《尚书·禹贡》: “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 孔安国传:
①又名阳山。即今河北卢龙县东南二十五里阳山。《史记·伯夷传》 正义: “首阳山,《说文》云,首阳山在辽西。” 《方舆纪要》 卷17卢龙县: 阳山“峰峦高耸, 下多溪谷, 一作山。 《说
亦作红梅。在今广东南雄县东北梅岭镇。明洪武十六年 (1383) 置于梅关下,后迁于此。
唐天宝元年(742)改永宁县置,属蕲春郡。治所在今湖北武穴市北六十二里梅川镇。乾元元年(758)属蕲州。南宋绍兴初废为镇,寻复置。元属蕲州路。明属蕲州。清属黄州府。民国初属湖北江汉道。1932直属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