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隐山

隐山

①一名龙山。在今湖南湘潭县西南百里。《明一统志》 卷63长沙府: 隐山 “山顶有龙湫,山下有池,世传龙神所居,故一名龙王山。唐开元中,有僧人,见茅庵老僧出,问难久之。明日,老僧火其庵遁去。留诗石壁云: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干’。故名隐山”。

②即今广西桂林市城区西三里隐山。《寰宇记》卷162临桂县: “隐山在州之西郊,先是榛莽翳荟,古莫知者。唐宝历初,李渤出镇,遂寻其源,见石门半开,有水渊澈,乃夷薙芜秽,疏通岩穴,石林磴道,若天造灵府,不可根本,因号隐山。” 南宋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 “隐山六洞皆在西湖中隐山之上。一曰朝阳,二曰夕阳,三曰南华,四曰北牖,五曰嘉莲,六曰白雀。” 幽深奇丽,石乳万状。唐宋以来摩岩石刻甚多。


(1)又称龙山、龙王山。在湖南省湘潭市西南。海拔437米。宋朝胡文定墓葬于山麓,相传唐开元中有洞山和尚与师访道到此,遇一高僧,遂互为礼拜,相约烧屋入山,隐居于此,故名。山有一寺(龙王寺),二祠(濂溪、三贤),四池(莲花、化龙、洗笔、雷公),八桥(隐水、流叶、通箭、狮龙、栗林、神仙、龙王、珂里)。龙王寺规模较大,正殿牌楼刻“天下隐山”四字,相传系明正德皇帝手书。现寺庙均毁。濂溪祠遗址前尚存垂丝柏、银杏各一株,据传系北宋理学家周濂溪亲手所植,树高十余丈,腰围一丈有五,仍挺拔参天,苍翠欲滴。矿产有煤、锰等。(2)旧称盘龙岗、蟠龙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城西。《太平寰宇记》:“隐山在州之西郊。先是榛莽翳荟,古莫知者。……因号隐山。”山上多岩洞,洞洞勾连,水水相通。著名的有朝阳、嘉莲、白雀、北牗、夕阳、南华、招隐等洞,并有唐宋以来摩崖石刻一百余件,最早的是唐代吴武陵等人的《隐山游记》。北牗洞内唐代吴道子观音童子像(清人摹刻)和历代名人题刻,东麓华盖庵内五代贯休“十六尊者”线刻像(清乾隆时重摹),堪称艺术精品。


猜你喜欢

  • 言岭关

    在今广东丰顺县西北建桥镇西。清设言岭关汛。

  • 杨尖镇

    即今江苏无锡市东羊尖镇。明弘治《无锡县志》卷2:“东北:四十八都有羊尖。”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金匮县记:“杨尖镇在城东北七十里。”

  • 冈巴则山

    在今西藏曲水县西南。古为通后藏大路打尖处。清乾隆《卫藏通志》卷3:冈巴则山“离曲水五十里,由沟内登陟过岭,南即西海子,亦颇侧南行”。

  • 汋陂

    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宁陵县东南。《左传》:成公十六年(前575),“郑子罕伐宋,宋将鉏、乐惧败诸汋陂”。即此。

  • 呇磊站

    元置,在今广东徐闻县东南二十里海安镇。

  • 慈湖水

    即今安徽马鞍山市东慈湖河。源出市境向山区杜塘乡烤山,西北至猫子山入江,以流经慈湖为名。《舆地纪胜》 卷18太平州: 慈湖水,“ 《元和郡县志》 云: 在当涂县北六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27太平府当

  • 浚仪渠

    狼汤渠分黄河水东流至浚仪县 (今河南开封市) 境一段的别称。《后汉书· 王景传》: 东汉明帝命王景 “与将作谒者王昊共修作浚仪渠”。《水经·济水注》: “渠流东注浚仪,故复谓之浚仪渠也”。(浚xùn)

  • 兴教寺

    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西韦村。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一。总章三年(670)为迁葬高僧玄奘遗骨而建。唐肃宗题塔额“兴教”二字,故名。清同治年间曾被兵火焚毁。1922年和1939年两度重修。寺西慈恩塔院内,有玄奘

  • 龙江关

    即今江苏南京市西北部下关。《明史·太祖纪》:元至正二十年(1360),御陈友谅,“张德胜等以舟师出龙江关”,即此。《清一统志·江宁府二》:龙江关“在江宁县西仪凤门外。明设关于龙江,征竹木之税,属工部。

  • 五水关河

    在今河南商城县西南。《方舆纪要》卷50商城县:五水关河在“县西南十里。其源为考溪十八道,河出铜井山,旋转迂回,西南流为五水,入光山县界,合泊陂河而入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