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嗥城
在今浙江海盐县城东南隅。《越绝书》卷8:“马嗥者,吴伐越,道逢大风,车败马失,骑士坠死,匹马啼嗥。”故名。东晋咸康七年(341)至唐开元五年(717)间为海盐县治。故址今堙。
又称吴御越城。故址在今浙江省海盐县城东南隅。相传吴伐越,道逢大风,车败马失,骑士坠死,匹马啼嗥,故名。汉吴王濞于此置司盐校尉,煮海为盐,故其地又名海盐城。东晋咸康七年(341年),海盐县迁治于此。
在今浙江海盐县城东南隅。《越绝书》卷8:“马嗥者,吴伐越,道逢大风,车败马失,骑士坠死,匹马啼嗥。”故名。东晋咸康七年(341)至唐开元五年(717)间为海盐县治。故址今堙。
又称吴御越城。故址在今浙江省海盐县城东南隅。相传吴伐越,道逢大风,车败马失,骑士坠死,匹马啼嗥,故名。汉吴王濞于此置司盐校尉,煮海为盐,故其地又名海盐城。东晋咸康七年(341年),海盐县迁治于此。
即薄藏布河。今西藏东部波密县境之帕隆藏布。
唐三受降城之一。景龙二年(708)朔方大总管张仁愿筑,隔黄河与胜州相对。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南黄河东岸。后属振武军。宝历元年(825)徙治绥远峰南(今托克托县西旧城囫囵大皇城)。后废。唐三受降城之一。
唐置为羁縻州,属黔州都督府。治所在抚水县(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明伦镇)。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改为安化州。唐置羁縻州,治抚水县(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小环江西岸中州中里)。北宋大中祥
在今辽宁北票市东南。民国 《朝阳县志》 卷12: “朝阳寺山为啦吗洞山南行之系,距县百二十里。山前有庙曰朝阳寺,以庙名山。” 山有城,又名城子山。康熙年间于山上建塔,蒙古族称纳井塔。
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西南。延平元年(106)移治今湖南桃源县东。《水经·沅水注》:“县在沅水之阴,因以沅南为名。”隋并入武陵县。古县名。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
北周明帝时改齐乐郡置,属齐通郡。治所在丹棱县东北二十里(今四川眉山县西北)。武帝时改为洪雅县。古县名。北周明帝置,治今四川省丹棱县东北。属齐通郡。武帝改为洪雅县。
又名书字岩。在今湖南宁远县南九疑瑶族乡熊家村。《方舆胜览》卷24道州:玉琯岩“在古舜祠之侧。汉哀帝时,零陵郡文学奚景得玉琯十二于此,今舜祠后石室是也。前有天皇元年舜碑尚存”。岩上镌“玉琯岩”三隶字及东
在今安徽霍邱县东北三十五里。《寰宇记》卷129霍邱县:“废义城在县北四十里。《地理志》云:宋高祖立,亦名三固县,后废县立戍。”《方舆纪要》卷21霍邱县:义城台“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高十丈, 广八十丈。亦
即今河南正阳县东南大林乡。民国《重修正阳县志》卷1:“大林店,城南九十里。有集。”
一名万行庵。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三倒拐观音岩之上。明古智禅师于此建寺,内供太子,故名。明胡世安《登峨山道里记》:“三道拐复沿坡上,为太子坪,再前圆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