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亭山
①一名龙停山。在今福建漳平市西。明嘉靖《漳平县志》卷2:龙停山“在县西里许,端重舒展,有泉可田,有寨可登,高明寺在其山腰焉”。
②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隅龙亭公园内。民国《续河南通志》卷7:“亦名煤山。明太祖封周藩于开封,筑土山于王宫后, 建亭阁、列花石为游观所。明末,河决,湮。康熙三十一年恭建万寿宫于上。”
③在今陕西洋县东。北魏置龙亭县于此。为入子午谷之口。山阪赤色,亦名赤阪。《舆地纪胜》卷190洋州“赤阪”条:“《洋川志》:赤阪在今州东二十里龙亭山,色甚赭。”
①一名龙停山。在今福建漳平市西。明嘉靖《漳平县志》卷2:龙停山“在县西里许,端重舒展,有泉可田,有寨可登,高明寺在其山腰焉”。
②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隅龙亭公园内。民国《续河南通志》卷7:“亦名煤山。明太祖封周藩于开封,筑土山于王宫后, 建亭阁、列花石为游观所。明末,河决,湮。康熙三十一年恭建万寿宫于上。”
③在今陕西洋县东。北魏置龙亭县于此。为入子午谷之口。山阪赤色,亦名赤阪。《舆地纪胜》卷190洋州“赤阪”条:“《洋川志》:赤阪在今州东二十里龙亭山,色甚赭。”
即今湖北京山县西南及天门市西北石河。《清一统志·安陆府》:巾水“《县志》:源出京山县之七宝山,南流名巾水河,又南名石家河,又南合杨水河,入三汊河”。
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南。东汉废。西晋太康四年(283)复置,属魏兴郡。五年(284)废。隋义宁二年(618)复置。唐初属上州,贞观元年(627)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湖北省郧西县西
亦名东明峰。在今陕西长安县南终南山豹林谷内。唐杜甫《元都坛歌》:“故人昔隐东蒙峰。”宋种放亦隐此。古山名。又名东明峰。在今陕西省宁陕县北豹林谷中。唐杜甫有“故人昔隐东蒙峰”诗句。
即索克楚。今西藏索县境内之索曲。《清一统志·西藏》: 索克占旦滚河 “源出伊克诺莫浑乌巴什岭,数水合流,绕诺莫浑乌巴什山东南,流二百余里,西南有巴汉诺莫浑乌巴什岭布喀山插汉峰,流出之四水,与此相会,历
1914年由岱南道改置,属山东省。治济宁县 (今山东济宁市)。辖境约当今山东莒县、莒南、临沭以西,菏泽、郓城、嘉祥、汶上、宁阳、泗水、平邑、蒙阴、沂源、沂水以南地区。1925年撤销,分置兖济、琅玡、曹
即郑渠和白渠的合称。《班固·西都赋》:“郑白之沃,衣食之源。” 郑渠为韩水工郑国为秦所凿; 白渠为汉赵中大夫白公所凿。
又名杨梅渡。北宋置,属赣县。在今江西赣州市西。(1)古镇名。又名杨梅渡。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北宋属赣县。(2)今镇名。(1)在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东部。面积191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杨梅
北魏置,属代郡。治所即今山西左云县。孝昌中废。北魏置,治今山西省左云县。属代郡。北周后废。《资治通鉴》:唐武德七年(624年),“突厥寇代州之武周城,州兵击破之”。即此武周县故城。
五代晋天福中楚改邵州置,治所在敏政县(今湖南邵阳市)。后汉复改邵州。五代楚天福年间改邵州置,治敏政县(今湖南邵阳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新化县以南的资水流域(其支流夫夷水上游除外)和巫水上游。汉时复改邵
在今四川盐源县西南黄草镇。明置中所土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