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泉

龙泉

①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1平谷县:“龙泉在县东南十里,成祖尝驻跸于此,饮水而甘,赐以今名。”

②在今河北曲阳县北。《方舆纪要》卷14曲阳县:“龙泉在县北五十里。突出地中,渊涵停蓄,流入唐县界。”

③又名龙跃泉。在今山西代县西北。《寰宇记》卷49雁门县:龙泉水“源出县西北平地。《水经注》云,龙泉出雁门西平地,其大三轮,泉源涌沸腾波奋发,以巨石投之,水辄喷出。亦云潜通燕京山之天池也”。

④即今浙江杭州市西南风篁岭下龙井。《资治通鉴》:唐天复二年(902),钱镠如衣锦军(今浙江临安县),“镠还,及龙泉,闻变,疾驱至城北”。即此。

⑤又称龙渊。在今河南西平县西南四十五里。《水经·��水注》 引《晋太康地记》曰:“县有龙泉水,可以砥砺刀剑,特坚利,故有坚白之论矣。是以龙泉之剑为楚宝也。县出名金,古有铁官。”

⑥即龙陂。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北纪南城西南。《资治通鉴》:东晋元兴三年(404),何无忌、刘道规进攻“桓蔚于龙泉”,即此。

⑦在今广西崇左县东北左州镇龙泉山下。《方舆纪要》卷110左州:龙泉在“州东二里。高山连络,一石卓峙,泉涌其下,四时不竭,汇而为池,北流合于桥龙江。州民引流灌溉,凡数百顷”。

⑧在今贵州万山特区东南。《方舆纪要》卷122思州府黄道溪长官司:“龙泉在司治北。其水清洁而甘,居民赖以溉田。”

⑨在今贵州安顺市东。《清一统志·安顺府》:龙泉“在府城东五里。大旱不竭。其右有哑泉,左有禁碑”。

⑩在今贵州凤冈县西北凤凰山下。县旧名龙泉以此。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17龙泉县:“凤凰山在城内,为县之镇山,下有龙泉, 自洞中流出,灌溉一邑。县之得名以此。”

(11)在今云南保山市北。《清一统志·永昌府》引《府志》:“有龙王泉在保山县北三十里, 上有龙王祠。泉由石穴涌出,流为三沟,一由龙滩流经郎义村,浮于中沟坝。明嘉靖间,甃以砖石,岁久淤塞。本朝康熙初重修二沟,灌田一万二千余亩。下沟入于东河。”

(12)在今陕西绥德县东。《清一统志·绥德州》引《延安府志》:“龙泉在州东三里无定河东岸龙儿湾,泉从石龙中流出,可溉田。”唐置龙泉县以此名。

(13)在今甘肃永登县南。为湟水下游支流。《水经·河水注》:允街县“有龙泉, 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龙, 或试挠破之,寻平成龙。畜生将饮者, 皆畏避而走,谓之龙泉, 下入湟水”。


(1)古水名。即“龙川(1)”。《资治通鉴》:东晋元兴三年(404年),何无忌、刘道规攻“桓蔚于龙泉”,即此。(2)景点名。又称龙渊。在河南省西平县城西南。春秋时,楚王邀越欧冶子来楚铸剑,用龙泉水淬火,剑特利,能陆断牛马,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唐诗有“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之句。战国时西平属韩。龙泉水汇为溪,宛如银蛇曲行十五里,绕冶炉城半周向北流入洪河。因夹岸多棠棣,故名棠溪。韩国为御敌自强,承楚铸剑之法,造棠溪剑。古人有“韩卒之剑戟出于棠溪”、“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之说。在各诸侯大国,棠溪剑与龙泉剑、合伯剑同负盛名。龙泉池至今犹存,泉水清澈。现已盖房保护,并辟有陈列室。(3)集镇名。在云南省鲁甸县南部。龙头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900。该地有一河流,河边多泉,常流不断,当地称此泉水为龙泉,故名。1940年曾置龙溪镇。产玉米、小麦、稻、花生、烤烟、油桐、辣椒等。清初附近乐马厂银矿极盛,此地遂成集市。有公路东接昭巧公路。(4)村名。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南部、白土溪东侧。属东肖街道办事处。人口 2300。以原龙骤、泉井二村首字为名。产稻、烟草、花生。有烤烟、花生加工等厂。有公路接厦隘公路。为中共福建临时省委书记陈明烈士故里。有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旧址。


猜你喜欢

  • 阳岐山

    即今湖北石首市内绣林山。《晋书·刘驎之传》:驎之“居于阳岐,在官道之侧,人物来往,莫不投之”。《水经·江水注》:“江水又右径阳岐山北。”《旧唐书·地理志》石首山:“显庆元年,移治阳岐山下。”即此。

  • 洼 (窪) 里

    即今四川盐源县北洼里乡。产沙金。民国杨仲华 《西康纪要》 第二章: 鸦砻江 “复南下至盐源县属之窪里名打冲河,折而东流至冕宁界”。

  • 封乐县

    南朝宋元嘉十二年 (435) 析盆允、新夷二县置,属新会郡。治所在今广东新会市西北。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冈州。贞观十三年 (639) 废。后复置,开元初又废。古县名。南朝宋元嘉

  • 门隅

    在今西藏南部。西界不丹,东界珞渝,南邻印度。藏语意为山谷之地。门隅是藏族对门巴族居住区的称呼。五世达赖时派遣梅惹喇嘛对门隅行使政教统治,划分三十二个错、定(行政区划通名)。有勒布四错、邦金六定(定比错

  • 西溪场

    即今四川西昌市南西溪乡。民国《西昌县志》卷1:西溪场在“县南五十里”。清为西溪汛,有守备、把总驻防。

  • 马都山

    即今河北青龙县西北都山。唐韩愈《乌氏庙碑铭》曰:乌承玭“从战捺禄,走可突于渤海海上,至马都山,吏民逃徙失业,尚书(承玭)领所部兵塞其道,堑原垒石,绵四百里,深高皆三丈,寇不得进”。《方舆纪要》卷18大

  • 海牛岛

    在今山东荣成市北。《寰宇记》 卷20文登县: “ 《郡国志》 云,不夜城北有海牛岛。无角紫色,足似龟,长丈余,尾若鲇鱼,性捷疾,见人则飞赴水。皮堪弓鞬,脂可燃灯。”

  • 容县

    明洪武十年 (1377) 降容州置,属梧州府。治所即今广西容县。民国初属广西苍梧道,1928年直属广西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南与广东省相接。属玉林市。面积2257平方千米。人口76万。辖12镇、

  • 阜民监

    ①北宋治平四年 (1067) 置,属归善县。为铸钱监。在今广东惠州市旧城内。②北宋仁宗时置,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南。《宋史·食货志下》: 仁宗 “采洛南红崖山、虢州青水冶青铜,置阜民、朱阳二监铸钱”。《元

  • 誓节渡

    即今安徽广德县西五十里誓节镇。《清一统志·广德州》: 誓节渡 “在州西五十里。《旧志》:唐末黄巢之乱,土人张姓者率乡兵捍之,誓死不退,遂殁开溪,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