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鹄山
亦作龙鹤山。在今四川丹棱县北。《方舆纪要》卷71丹棱县:龙鹄山“在县北十五里。山高耸。宋李焘父子读书于此。一名龙鹤山”。《清一统志·眉州》:龙鹄山“上有天柱峰,下有龙涎洞。宋李焘少时读书于此,筑室曰巽岩。子壁、亦读书于此。孝宗御书‘龙鹄山’三大字石刻尚存”。今山半有唐开元间道教摩岩造像数十龛,天宝九年松柏铭石刻。孝宗书与“龙鹄山”三大字犹存。山下有李焘墓。
亦作龙鹤山。在今四川丹棱县北。《方舆纪要》卷71丹棱县:龙鹄山“在县北十五里。山高耸。宋李焘父子读书于此。一名龙鹤山”。《清一统志·眉州》:龙鹄山“上有天柱峰,下有龙涎洞。宋李焘少时读书于此,筑室曰巽岩。子壁、亦读书于此。孝宗御书‘龙鹄山’三大字石刻尚存”。今山半有唐开元间道教摩岩造像数十龛,天宝九年松柏铭石刻。孝宗书与“龙鹄山”三大字犹存。山下有李焘墓。
清宣统元年 (1909) 年改阿所拉场巡司置,属宁远府。治所在今四川盐边县西北健康镇。1913年改为盐边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升盐边巡检司置,治今四川省盐边县。属四川省。1913年改盐边县。
亦作杨花场。即今四川资阳市东北保和镇。民国《资阳县志稿》卷1:保和场“原名阳化场,距城四十里。创建场临杨花溪上,可通舟楫,至大两河口。民国十六年邑绅呈准立案改今名”。
元置,为泸州所辖十站之一。在今四川泸县东南弥陀镇。《方舆纪要》 卷72泸州: 泸川水驿“在州治东。又东六十里有黄艤水驿”。
即今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东部之黄岩岛。为一近三角形暗礁,周长约46公里。礁湖内水清绿,边崖陡峭。珊瑚礁狭带上有大石柱立,远处可见。最高者为南岩,海拔1.8米。其北又有北岩。黄岩岛实为包括南岩和北岩在内的
北宋乾德五年(967)废丹山县置,属盘石县。在今四川资阳市东八十里丹山镇。有唐建砖塔,唐、宋时摩岩造像及唐咸通十四年题记。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东部。面积124平方千米。人口6.6万。镇人民政府驻丹山,
金置,属长清县。在今山东长清县地。
①即黄崖峪关。在今天津市蓟县北四十里。②北宋置,属茂州。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十五里。《元丰九域志》 卷7茂州: “西北至黄崖关一十五里。”在天津市蓟县城北30千米。为长城著名关隘。两侧长城始建于隋代。关城
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任丘市东北二十里陵城乡。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任丘市东北南陵城。初属广阳郡,后改属涿郡。东汉建武二年(26年),封任光为阿陵侯,即此。后废。
在今陕西宜君县东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57宜君县:太子山“世传秦扶苏筑长城时所憩”。
①南朝宋元嘉二年 (425) 改武城县置,属永平郡。治所在今广西平南县东南武林镇。梁武帝大同年间交州刺史谘曾被封为武林侯。隋属永平郡。唐属龚州。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入平南县。②隋开皇六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