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会同馆

会同馆

官署名。①接待少数民族官员及外国使臣之机构。金朝始置。掌招待西夏、高丽来人并进行贸易。元世祖至元十三年 (1276) 于礼部设。二十五年罢,二十九年复置。成宗元贞元年 (1295) 定制,以礼部尚书一员领馆事,另设大使二人,副使二人。掌接待、引见边地诸族官员及外国使者,并通译、伴送,点视贡物及在馆互市等事。明朝改设于兵部车驾司,其职掌亦稍有变化,只作为京城接待内外使臣宾客及递运行李物品之机构。其通译及点视贡物之职由礼部主客清吏司及太常寺所属四夷馆分掌。初以南京公馆改设,永乐 (1403—1424)时复设于北京。正统六年 (1441)定为南、北二馆。北馆六所,南馆三所。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以副使一人分管南馆。弘治五年 (1492),添礼部主客清吏司主事一人提督馆事。凡瓦剌、朝鲜、日本、安南使臣人等例于南馆安顿,其他周边各卫及土司、各王府公差使节等于北馆安顿。清初仿明制,于顺治元年 (1644) 设会同、四译两馆。会同馆隶礼部,以主客清吏司满、汉主事提督馆事。四译馆隶翰林院,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两馆分掌接待各国贡使及通译之事。乾隆十三年(1748) 四译馆并入礼部,更名“会同四译馆”。以礼部郎中一人带鸿胪寺少卿衔兼摄馆事,三年一更换。后又增设满稽察大臣二人。其属有大使、序班、通事等官。光绪二十九年 (1903) 裁。详“会同四译馆”。②清朝兵部所属机构。掌皇华驿之事,即管理京师驿传事务及买补辇马之事。设管理馆所侍郎一人,由本部侍郎内简派,任期一年; 满、汉监督各一人,由兵部尚书于司员内选补,一年后更代。另有外郎二人,为办事员。


官署名。负责接待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元朝始设会同馆,《元史·百官一·礼部·会同馆》:“会同馆,秩从四品。掌接伴引见诸番蛮夷峒官之来朝贡者……”元贞元年,以礼部尚书领馆事,遂为定制。礼部尚书领会同馆事一员,正三品;大使二员,从四品;副使二员,从六品。提控案犊一员、掌书四人、蒙古必阇赤一人、典给官八人。其属有收支诸物库,秩从九品。”

明代沿置,设提督会同馆主事,以礼部主客司主事担任。见《历代职官表·第九表》。

清沿明制,既设会同馆,又改明朝的四夷馆为四译馆,顺治元年,二馆分立。会同馆属礼部,以主客司主事满汉各一人提督馆事。四译馆属翰林院,以太常寺少卿汉一人提督之。乾隆十三年省四译馆,与会同馆合并,更名会同四译馆。以礼部郎中兼鸿胪寺少卿衔一人摄之。光绪二十九年省。见《清史稿·职官一·礼部·会同四译馆》、《历代职官表·第九表》。

猜你喜欢

  • 交阯清吏司郎中

    官名。明朝户部交阯清吏司及刑刑交阯清吏司均置,各一人,正五品。掌本司之事。参见“交阯清吏司”。

  • 千人督

    官名。三国魏置,为统领千人的将领,一说即校尉,六品。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定为从六品中,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见。官名,三国时魏有此官,为统领千人的将官。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定为从六品

  • 法酒库使

    官名。五代后周始置,为诸司使之一。宋朝沿置,属东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六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正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废。官名。

  • 行枢密院

    官署名。辽、金、元三朝因军事需要,在地方所设临时军事行政机构,称简行院。官署名。(1)辽置,属北面行军官。设左右林牙、参军等,掌理行军事务。(2)金置,为枢密院的派出机构,根据军事需要在地方上设立,指

  • 昭文相

    宰相兼昭文馆大学士之简称。北宋以宰相兼昭文馆大学士者,俗称昭文相。

  • 私名

    吏名。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吏部置,员十人,分掌各案具体事务。吏员名。宋初置于中书省、尚书省六部及寺监,掌书写文书之事,其地位在手分之下。又宋初地方州县不设贴司,惟设私名与书手,掌

  • 带牌天使

    西夏信使名。指牌以传递信息、军情。

  • 第三领人庶长

    官名。北齐置。原称第三领民庶长,唐朝人修史时避讳改。视从六品。

  • 县粮食管理局

    县政府的辅佐机关。国民党政府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始置,掌理调节粮食事项。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裁撒,其事权改归民政科。

  • 左右旅贲率上士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有旅贲氏中士二人,下士十六人,掌执戈盾,夹王车,以司守卫。北周依其制置左右旅贲率上士,正三命,属夏官府左右武伯中大夫。《隋书·礼仪志》载其职掌为“掌旅贲之士。其队器服皆青,以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