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侍卫

侍卫

官名。① 清朝负责宫廷宿卫及扈从皇帝之官员。从上三旗子弟中选才武出众者充任。而由下五旗或汉人中挑选者,则入上三旗“行走”。以领侍卫内大臣等统领。共分四等。顺治元年 (1644) 定各等员额; 一等侍卫,正三品,六十人,每旗各二十人; 二等侍卫,正四品,一百五十人,每旗各五十人; 三等侍卫,正五品,二百七十人,每旗各九十人; 蓝翎侍卫,分五品、六品两种,共九十人,每旗各三十人。以上共计五百七十人。其中隶上驷院二十一人,尚虞备用处三十六人,善扑营、什榜处无定额。另有宗室侍卫,亦分四等; 一等九人,每旗各三人; 二等十八人,每旗各六人;三等六十三人,每旗各二十一人;四等无定额。汉侍卫,分一、二、三等及蓝翎侍卫,俱无定额。诸侍卫中,以御前侍卫为最高,乾清门侍卫次之。均由皇帝特简。掌日常侍直,稽察出入,并负责引导奏事官及引见官员。遇皇帝出巡,则随扈保驾。② 太平天国天王宫内给事官,为天王侍从而供特差者。永安建制始仿古制而设,分日干、节气、月建、和御林等,唯系衔、名号为新创。日干侍卫分十二名号,曰伸后、大冲、天罡、河魁、从魁、登明、胜光、太乙、大吉、小吉、传送、功曹,正、副各一人,共二十四人,以伸后侍卫为首,职同检点。日干侍卫为天王亲信近臣,临时由天王派任特差,常出任督战官。节气侍卫以二十四节气为名号,正、副各一人,共四十八人,如立春正侍卫、立夏副侍卫等。职同指挥。


1、泛指侍从护卫官员。《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官署名。宋置侍卫司,为皇帝禁卫军官署。

3、官名。清朝置御前侍卫,掌侍卫皇帝,属侍卫处。分四等:一等侍卫正三品,六十人;二等侍卫正四品,一百五十人;三等侍卫正五品,二百七十人;四等侍卫无限额。见《清史稿·职官四·侍卫处》。太平天国官名,有日千侍卫、节气侍卫、月令侍卫。见《天命诏旨书》、《贼情汇纂·卷三》。

猜你喜欢

  • 委散秩大臣

    官名。清朝职官之一种,即尚未实授之散秩大臣。

  • 理问

    官名。元、明、清三朝理问所主官,掌勘核刑名案件。元朝各所设二人,正四品。明朝各所置一人。初称“正理问”,正四品,后改从六品。清沿明制,为从六品。例以兵马司副指挥、京县县丞、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州判、

  • 七兵尚书

    官名。尚书省七兵曹长官。三国魏始置五兵尚书,掌管军事行政,领中兵、外兵、骑兵、别兵、 部兵五曹。 晋朝分中兵、 外兵为左、 右曹, 实领七曹,但其长官仍沿称五兵尚书。十六国后燕始改此名。南朝多沿晋制,

  • 集贤校理

    官名。北宋前期置为馆职,掌整理图书,供职一至二年后,许带职补外,并可超迁官阶。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哲宗元祐元年(1086)复置,为贴职之一。绍圣二年(1095),并入秘阁校理。

  • 掌伞总领

    见“掌盖”。

  • 东织室令丞

    官名。见“织室令”。

  • 内阁

    官署名。三国魏曾为秘书署别称。明朝置为综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和丞相后,六部分任庶务,直接听命于皇帝。因政务繁剧,仿宋制设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备顾

  • 司刺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 仿《周礼》司刺置,北周沿置。秋官府刑部中大夫属官,正三命。下设司刺中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罢。参见“司刺”。

  • 垦牧司

    官署名。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北洋政府设置,属农林部。其职掌为:一、开垦,移民;二、牧畜改良;三、荒地处分;四、种畜检查和兽疫;五、垦牧团体;六、其他。以司长为主官,下设佥事、主事,分理司事。次年

  • 轮机正

    海军相当官。北洋政府设于各舰艇,设于各舰者,由轮机少校或上尉充任;设于各艇者由轮机中尉充任,掌轮机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