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内侍

内侍

官名。北魏为内官,即侍从宫禁的亲近官员,多由亲贵子弟充任。《魏书·陆俟传》:“太宗践祚,拜侍郎,迁内侍,袭爵关内侯。”隋朝为内侍省长官,用宦者,置二员,从四品上;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长秋令,用士人。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 复为内侍省长官,员四人,从四品上; 玄宗天宝十三载 (754) 置内侍监为长官,改内侍为少监,后另置内侍四员,与少监同为内侍省次官,皆以宦者为之。宋朝以后为宦官统称。


官名,汉置,给事宫中。《汉书·金日碑传赞》:“七世内侍,何其盛也。”隋初置内侍省,领内侍、内常侍、内给事、内谒者、内寺伯等官;内侍为之长,掌在内侍奉、宣传诏令。见《隋书·百官下·内侍省》。唐代内侍省长官为监,掌内侍奉,宣制令;少监和内侍为之贰。见《新唐书·百官二·内侍省》。宋代有内侍省和入内内侍省,二省都有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见《宋史·职官六·入内内侍省、内侍省》。

猜你喜欢

  • 农圃监

    ①官署名。隋朝行台省置,有监一员、副监一员、丞六员、录事二员; 唐朝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亦置,有监一员、丞四员,掌仓廪、园圃、柴炭、刍藁、运漕之事。②官名。隋朝行台省农圃监长官,置一员,视正八品; 唐朝

  • 吴尔哈伯喀达喇喇哈番

    满语官名。又作“乌尔哈伯喀达拉喇哈番”。汉名为司牲官,即礼部属官。正八品。专司牧养牛羊事。

  • 甲科

    选官考试之等级。始于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岁末考试,以成绩定为甲、乙、丙三科。平帝时,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依选拔方法不同,又有射策甲科、明经甲科之别,皆得为郎。东汉沿之。顺帝时又增十人。唐

  • 后部帅

    官名。十六国姚襄置。《晋书·姚襄载记》:“ (襄) 以强白为后部帅。”

  • 上林丞

    官名。西汉员八人,协助上林令管理上林苑。东汉以来改置上林苑丞。南朝梁复旧名,员一人,流外三品蕴位。唐朝员四人,从八品下,为司农寺上林署次官。宋朝省,金朝复置,世宗大定七年(1167)增为二员,从七品。

  • 大兴县令丞

    官名。金置,见“赤县令(2)”。

  • 作命内史

    官名。西周中期置。内史类史官。掌册命宣读王命。《利鼎铭》: “王乎 (呼) 作命内史册命利。”官名。西周设置,《利鼎》说:“王乎作命内史册命利。”(《三代》四·二七·二)其职掌见“内史”。

  • 司右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司右置,北周沿置。夏官府司右司长官,掌皇帝出行、田猎时的护卫。下设小司右下大夫、小司右上士、小司佑中士以佐其职,领戎右下大夫、斋右下大夫、宾右上士、道右上士、田右

  • 南京官

    明朝南京各衙署官吏的总称。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后,原南京的各官署官员仍存,于官职前加“南京”字。洪熙元年(1425)后曾去“南京”字,仍以南京为京师,并补置其缺置的部分官署官员。正统六年(1

  • 人皇王

    辽太祖子耶律倍封号。封于天显元年(926),治东丹国,统渤海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