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司天监

司天监

①官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改太史令置,为司天台(监)长官,升从三品,掌察天文,稽历数。北宋初为司天监长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复名太史令,隶秘书省。辽朝沿置,亦名太史令。金朝秘书监司天台置,位提点下,从五品。元朝司天监置三员,正四品,位提点下。回回司天监亦置。②官署名。宋朝改司天台置,掌察天文祥异,钟鼓漏刻,写造历书,供诸坛祀祭告神名版位画日。置监、少监、丞、主簿、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灵台郎、保章正、挈壶正各一员。监及少监缺,则置判监事二人,以五官正充,或别置提举官。神宗元丰中改名太史局,隶秘书省。辽朝沿置,有太史令及丞、司历、灵台郎、挈壶正、五官正、主簿、五官灵台郎、保章正、司辰、监候、漏刻博士、典钟、典鼓等。元朝仁宗延祐元年(1314)改司天台置,为正四品官署,掌天文历象之事,有提点一员 司天监三员、少监五员、丞四员、知事一员、令史二员、译史一员、通事兼知印一员,属官有提学、教授、学正及天文科、算历科、三式科、测验科、漏刻科管勾各二员等。另有回回司天监,掌观象衍历。明洪武元年(1368)改太史院置,设监令一员、少监二员、监丞一员及主簿一员、主事一员、五官正各一员、五官副正各一员及灵台郎、保章正、监候、司辰、漏刻博士等。三年,改称钦天监。


(1) 官署名,亦为官学名。唐司天台至五代改称司天监。后晋时马重绩为太子右赞善大夫迁司天监;后周赵延义为太府卿,判司天监。宋沿置,掌观察天象变化及其特殊现象,钟鼓漏刻,写造历书,以为确定各种祭祀神名版位画日依据。设监、少监、丞、主簿、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灵台郎、保章正、挈壶正各一人。如监及少监阙,则置判监事二人,以五官正充任。元丰改制,改为太史局,属秘书省。辽南面官中置司天监,掌天文历数。以太史令为主官,属官有司历,灵台郎,五官正,丞,主簿,五官灵台郎、保章正、司历、监候、挈壶正、司辰,刻漏博士,典钟,典鼓。金置司天台,所掌与司天监同。元初沿金制,称司天台。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世祖以观象颁历之事归太史院,司天台成为专设的掌教育天文历法人员的机构。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改为司天监,设提点一人,正四品;司天监三人,正四品,少监五人,正五品;丞四人,正六品;知事一人,令史二人,译史一人,通事兼知印一人。属官有提学,教授,学正,天文科、算历科、三式科、测验科、漏刻科管勾,阴阳管勾,押宿官,司辰官。天文生额设七十五人。明代改司天监为钦天监。参见“太史局”、“司天台”。(2)官名。五代与宋初司天监的主官即称司天监,元司天监所设的官中亦有司天监,其地位低于司天监提点。

猜你喜欢

  • 横行将军

    杂号将军名,掌征伐。《后汉书·刘永传》:“又遣使拜西防贼帅山阳佼强为横行将军。”

  • 典春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有春人奄二人,掌春谷成米而供其所需。北周地官府司仓中大夫所属有春人中士,正二命;春人下士,正一命。所掌与《周礼》之春人同。

  • 外城巡捕西分局

    清末外城工巡局所属机构。见“外城工巡局”。

  • 延康殿学士

    官名。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政端明殿学士置,正三品。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复旧名。官名。见端明殿学士。

  • 昭义校尉

    官名。三国吴孙权黄武(222—229)中置。鄱阳太守周鲂讨擒鄱阳大帅彭绮,加此。见《三国志·周鲂传》。官名,三国吴置,掌领兵作战,位低于将军。《三国志·吴书·周鲂传》:“黄武中,鄱阳大帅彭绮作乱,攻没

  • 拟用

    官制用语。指出征在外的将军,有权自行选用官吏,然后征求吏部同意。《魏书·王肃传》: “其从(王)肃行者,六品已下听先拟用,然后表闻。”

  • 东曹督护

    公府僚属名。东晋南朝置。《通典·职官三》: 丞相、相国府“又有参军督护、东曹督护,二督护江左置”。南朝梁诸公府置,位流外五班、四班不等。

  • ■师

    官名。 《周礼》夏官之属。 一说为周朝置。掌理四方丘陵平原的名称和物品。 《周礼·夏官》: “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隰之名,物之可以

  • 主事房

    官署名。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置,掌依时限分配文案。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中书省置,掌行受发文书。

  • 喇嘛印务处

    清代理藩院所属机构。驻京喇嘛设掌印札萨克达喇嘛一人,副扎萨克达喇嘛一人,扎萨克喇嘛四人,达喇嘛十七人,副达喇嘛四人,苏拉喇嘛十九人,教习苏拉喇嘛六人,额外教习苏拉喇嘛四人,德木齐三十一人,格斯贵五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