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坊正

坊正

管理街坊的小吏。《旧唐书》说:“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部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见《旧唐书·职官二·户部尚书》。


职役名。自秦汉以来,乡、里组织是县以下城乡共同的基层组织,汉制在城中的乡称为都乡,其下则为里。坊的名称在东汉后期开始出现,《太平御览》引汉宫阁名说:“洛阳故北宫,有九子坊。”至北魏已不限于宫室,都城洛阳有三百二十坊,坊始成为城中居民聚居区域之名。隋代每坊置坊主一人,佐二人,与乡里的行政组织不相混杂。至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京都的坊均改为里,由尚书省任命里司官以管理之。至唐代,于两京及州县之廓内分为坊,在里正之外另设坊正,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可免除其本身课役,地位在里长之下。隋唐时坊的四周有围墙,墙上有大门,一里人均居住在坊内,与外面相隔绝,商业交易限制在市区域之内。唐制长安共有一百零八坊,东西两市。至宋代,由于城市的发展,打破了前代以坊为居民区,市为商业区的格局,街巷均可开设店铺,于是在坊之上设厢,作为一级行政单位,以加强对坊廓户的控制,厢坊制遂取代了前代的坊市制。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开封新旧城内分为十厢,一百二十一坊。金代亦于城中设坊,置坊正,以有物力人户充任,两年一代,为差役之一。元代在城市中分设隅、坊两级,由录事司管辖。隅设隅正,坊设坊正,在当役人户中轮流差充。参见“隅正”。

猜你喜欢

  • 乡男

    爵位名。北周置,地位在县男之下,命数未详。

  • 浒墅关监督

    官名。清朝户关监督之一。顺治二年(1645)设,为浒墅榷关之主官。大关在苏州府长洲浒墅地方。掌理征纳货税,船料及牲畜税。雍正二年(1724)改由苏州织造兼充。

  • 三院御史

    官名合称。唐、五代为御史台之台院侍御史、殿院殿中侍御史、察院监察御史。

  • 府判

    宋朝诸府判官简称。

  • 行中书省右丞、左丞

    官名。元置,见“行中书省”。

  • 茶引批验大使

    官名。明朝各府设批验所,所中设大使、副使各一人,负责检查茶商、盐商运销货物的凭证。见《明史·职官四·批验所》。

  • 千夫长

    官名。① 西周置为武官。《尚书·周书·牧誓》:“王曰: ‘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孔颖达疏:“《周礼》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孔以师虽二千五百

  • 内宣徽南院使

    女官名。宋太宗时,于内省(后改尚书内省)置,以尚宫、大监充任。

  • 隧正

    官名。春秋鲁、宋等国置。掌国都郊区的行政长官。一说同《周礼》“隧人”。《左传·襄公七年》:“叔仲昭伯为隧正”。杜预注: “隧正,主役徒。”孔颖达疏: “隧正当《周礼》之隧人也。掌诸隧之政令。徒役出诸隧

  • 南京大理寺

    官署名。明朝南京官署。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后始置。洪熙元年(1425)复以南京为京师,遂去“南京”二字。正统六年(1441)再定以北京为京师,南京之大理寺复加“南京”二字,遂为定制。设大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