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京削”。宋代高中级官员荐举选人改为京官的奏状,即“京削”,见该条。
满语官名。武职。位在佐领之下。清顺治十七年(1660)定汉译名为“骁骑校”。
匈奴官名,有左右,掌领兵,辅王政。见《后汉书·南匈奴传》。
官署名。西汉丞相府所属职事机构。东汉三公府亦置,主奏议事,以掾主之,秩比三百石。郡县所置,掾秩百石。三国魏、吴沿置。官署名,西汉置,为丞相府诸曹之一。掌奏议事。东汉公府沿置,其长官称掾,秩比三百石,副
官名。南朝宋置,张奇曾兼任此职。见《宋书·颜师伯传》。
官署名,金朝置,掌薅养竹园採斫之事。其官有管勾一员,从七品。司吏一人。监兵百人,供劳役。见《金史·百官二》。
宦官名。隋朝内侍省置二员,正九品上;唐朝加至六员,正七品下。掌纠察宫内不法。官名,隋唐皆置,属内侍省。《新唐书·百官二·内侍省》:“内寺伯六人,正七品下。掌纠察宫内不法,岁傩则涖出入。”
官名。西魏、北周秋官府掌朝下大夫掌察上士属官,正一命。
太守和刺史。《宋史·胡寅传》:“遴选守刺,久于其官。”
官名。唐太宗贞观六年(632)都水监舟楫署置四员,从九品上,掌监诸州漕运至京(长安)都(洛阳)往来之隐失; 玄宗开元二十六(783)废。河渠署亦置十员,从九品上,代宗大历(766—779)后省。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