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宣抚使

宣抚使

官名。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始置,以户部侍郎杨於陵为淄青等州宣抚使。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以枢密副使杜衍为河东路宣抚使。三年,又以范仲淹为陕西宣抚使,后以枢密副使韩琦代替。其后,每兴兵征讨,多置使,例由二府大臣充任。若重其事体,则置宣抚大使。南宋初,为抚绥百姓,多以执政大臣兼任,出使于外,设宣抚司为其官署。亦有非执政大臣而为之者,如刘光世、韩世忠、岳飞、吴玠等。元朝置为宣抚司长官,员二人。明朝沿置,员一人,从四品,为土官。


官名。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宇文融任河北道宣抚使,此为宣抚使之始。其后,派朝臣巡视经过战争的地区或灾臣,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宋代宣抚使为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掌宣布威灵、抚绥边境、统护将帅、督视军旅,多以副宰相等大官兼任,或领兵大将等,不常置,多在战时置。元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宣抚司,司置使,为地方长官。明、清在西南少数民族土官中设宣抚使,为从四品。见《宋史·职官七·宣抚使》、《元史·百官七·宣抚司》、《明史·职官五·土官》、《清史稿·职官四·四川宣慰使司》等,参看《文献通考·职官十三》、《续文献通考·职官十》。

猜你喜欢

  • 建国将军

    官名。十六国时越质诘归自称此号。《晋书·乞伏乾归载记》: “陇西太守越质诘归以平襄叛,自称建国将军,右贤王。”

  • 鼎臣

    犹言重臣、立国之臣。《后汉书·李膺传》:“顷闻上帝震怒,贬黜鼎臣。”注:“鼎臣即(太尉)陈蕃。”

  • 同紫微黄门三品

    宰相职衔。即同中书门下三品,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五年复名同中书门下三品。官名。唐玄宗于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门下省为黄门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称同紫微黄门三品。五年(公元7

  • 同提举一行事务

    官名。南宋御营使司、宣抚使司置,助理本署公事,位在提举一行事务之下。

  • 宗师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之。天官府宗师司长官,正五命。掌管宗室定世系、辨昭穆等事务,并负有训导之责。以宗室中之亲贤者为之。属官有小宗师下大夫、小宗师上士、宗正上士等。隋文帝开皇元年(58

  • 郡司马

    官名。汉代干边郡置司马,属于军职;内郡偶亦置之,非为定制。《八琼室金石补正》九载西晋《南乡太守郛休碑阴》,其一郡佐吏,首为司马顺阳黄根,其次则为行义武猛掾武当华吴,又次则说郡领县八,户万七千一百三十,

  • 渠率

    渠通巨,率通帅。渠率即大帅,又称渠长、渠魁。多用于敌军主将或少数民族首领。《汉书·吴王濞传》“胶西王胶东王为渠率,与菑川、济南共攻围临菑。”参看“渠帅”条。

  • 集贤殿大学士

    官名。唐代宗大历(766—779)中改集贤院学士置,以宰相兼,掌修书之事。五代、宋初因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

  • 山人

    官名。一说即山虞。掌山林。《左传·昭公四年》: “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孔颖达疏:“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知山人虞官也。”官名。春秋时鲁国设置,《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注:

  • 上三旗司钥章京

    官名。清朝八旗护军营景运门直班大臣下所属官员,定额一人,以上三旗每旗司钥章京轮值。掌管紫禁城内值班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