廪生
明清学校生员。即“廪膳生员”。
明清时生员名目之一。即廪膳生员的简称。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令府州县均置学,府学生员四十人,州县以次递减十人,生员每人给廪米六斗。后又增广名额,于是额内者为廪膳生员,增广者为增广生员,无廪米。清沿明制,廪生名额及待遇视州、县大小而异,每月给廪饩银四两。经岁科两试成绩优异,增生可依次升为廪生。
明清学校生员。即“廪膳生员”。
明清时生员名目之一。即廪膳生员的简称。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令府州县均置学,府学生员四十人,州县以次递减十人,生员每人给廪米六斗。后又增广名额,于是额内者为廪膳生员,增广者为增广生员,无廪米。清沿明制,廪生名额及待遇视州、县大小而异,每月给廪饩银四两。经岁科两试成绩优异,增生可依次升为廪生。
1、秦汉两朝指御史丞与御史中丞。《晋书·职官志》:“秦时,御史大夫有二丞,其一为御史丞,其一为御史中丞。”《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
小吏名,汉置,掌牢狱。《后汉书·廉范传》:“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
官名。唐设两京郊社署,其长官称令,掌五郊、社稷。明堂之位等。见《新唐书·百官三·太常寺·两京郊社署》,参看“郊社署”条。
官名。国民党政府于国民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在成立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的同时,并设置蒙古地方自治指导长官,其职任为指导自治并调解省县与盟旗的争执。其官署称蒙古地方自治指导长官公署,在长官之下设有
官名。清代太仆寺所属左右翼牧厂有翼长四人,左右翼骒马厂、骟马厂各一人。其地位在总管之下,协领之上。参见“牧厂统辖总管”。
参见“上佐”。
官名,掌列侯府门。见《后汉书·百官志五·列侯》:“列侯旧有行人、洗马、门大夫。”
官名。清朝内务府武备院所属北鞍库之属官。掌帐房处事。初名“帐房头目”,额设三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定为七品。乾隆二十四年(1759)改是称。三十六年定为三等侍卫衔,食六品俸。
官名。隋朝太史曹置一员,掌教习历生。唐朝沿置,一员,从八品上;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改名保章正,隶太史局(后改为司天台)。伎术官名。隋秘书省太史曹所属,掌历算伎术,并以其伎术传授历生。
见“封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