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宦
外戚和宦官的合称。《后汉书·仲长统传》:“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
外戚和宦官的合称。《后汉书·仲长统传》:“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
见“大都柴炭局”。
官名。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由崇政院直学士(直崇政院)改名,选有改术文学者为之。
官署名。元朝地方监察机构,由提刑按察司改立,为江南十道监司之一,隶江南行台。参见“肃政廉访司”。
官名。三国吴置。张温以此职使蜀。见《三国志·张温传》。官名,三国吴置,本为领近卫军的武官,有时也奉旨出使他国。《三国志·吴书·张温传》:“时年三十二,以辅义中郎将使蜀。”
官名。西汉属将作大匠,为后校令副职。成帝阳朔三年(前22)省。官名,西汉置,为后校令之副,属将作大匠,佐后校令掌所属工徒修建宫室陵园等土木工程。成帝阳朔三年省。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将作少府》。
官立学校。始置于辽道宗清宁元年(1055)。设博士、助教各一员。
官名。汉朝郡县不列入诸曹的散吏。《汉书·儿宽传》:“宽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之北地视畜数年。”颜师古注:“从史者,但只随官僚,不主文书。”官名,西汉置。西汉官府有的置从史,为不列
即“彰愍宫”。
见“福建广东道提刑按察司”。
清朝吏部铨选制度。乃补授官员之方法。按官员铨选章制规定,凡应具题补授之官员出缺,某上司在应补或应升此缺人员中拣选,题请补用,称题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