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招讨司

招讨司

官署名。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以郑戬为四路都招讨,置府于泾州,招讨使始专置官署。金朝始于西北路、西南路、东北路三处各置招讨司,每司设使一人,正三品,副招讨使二人,从四品,掌招怀降附、征讨叛离。其属有判官一人,从六品;勘事官一人,从七品; 知事一人,正八品; 知法二人,从八品。元朝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数司,为正三品官衙,每司设达鲁花赤一人,招讨使一人,经历一人。明朝沿置于西南地区,为土官衙门。每司设招讨使一人,从五品; 副招讨一人,正六品。


官署名,掌招降讨逆。辽代北面边防官中西南路等置招讨司,其官有招讨使等。见《辽史·百官志二·北面边防官》。金代在西北路、西南路、东北路置招讨司,掌招怀降附,征讨携离。其官有招讨使一员,正三品;副招讨使二员,从四品;判官一员,从六品。见《金史·百官三·招讨司》。元代在土番(吐蕃)、剌马刚等处置招讨司,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招讨使一员、经历一员。见《元史·百官七·招讨司》。明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招讨司,其官有招讨使一人,从五品;副招讨使一人,正六品;其属有吏目一人,从九品。见《明史·职官五·土官·招讨司》。

猜你喜欢

  • 胞人

    官名,也写作庖人,汉置,属少府,掌宰割供肉食,其长官称长、丞。东汉省。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后汉书·百官志三·少府》。胞,同庖。

  • 译官

    官名。清末地方交涉使司之属官。协助办理交涉事务。分一、二等,一等正六品,二等正七品。官名,西汉置,东汉省。掌翻译,其长官为令、丞。《汉书·百官公卿表·典客》:“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后汉书

  • 印造局

    见“印造交钞库”。

  • 年劳补官法

    宋朝吏人授官的一项规定。俗称出职法,亦称流外出官法。吏人任职至法定年限,可补授将仕郎(迪功郎),并可免铨试直接注授差遣。枢密院、三司吏人,可补三班借职以上武官; 内廷诸司主吏、三司大将,可补三班借职等

  • 右三部照磨所

    官署名。元代于工部置右三部照磨所,秩正八品,掌兵、刑工三部钱谷计帐之事。主官有照磨一人,所属有典吏八人。

  • 军事总长

    官名。北洋政府设置,为军事部的长官。见“军事部”。

  • 建节将军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 (196—220) 末曹操置,三国魏,十六国前秦、后秦,西秦北魏及仇池杨难当沿置。后秦时列为第三品,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定为从三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为四品。官名

  • 南洋通商大臣

    官名。简称南洋大臣。清朝咸丰十年(1860),改五口通商大臣设。由江苏巡抚兼。掌中外交涉之总务,专辖上海入长江以上各口,兼理闽、粤、浙各口通商事务。同治元年(1862),设专任通商大臣,二年,复归江苏

  • 标下

    ① 清朝督、抚等管辖下的绿营兵。清制,绿营兵组织分为标、协、营、讯,由总督统辖者称督标,巡抚统辖者称抚标、提督统辖者称提标,故以所统辖者称标下。②清朝下级武官对长官的自称,意为在其管辖之下。

  • 寡君

    春秋时期臣子对别国自称其国君的谦辞。《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