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知事

知事

① 官名。金朝始置,为都元帅府、大宗正府、司农司、大兴府等官署之首领官。各署一至二员,品秩正七品至正八品不等。掌付事勾稽、省署文牍,总录诸案之事。多以识女真、汉字者充任。元朝沿置。设于户部、礼部、兵部各司、库,以及肃政廉访司(原为提刑按察司)、诸路总管府等官署者,为经历之副职,掌理案牍和管辖吏员。设于散府、上州等官府者,位在提控案牍之上,多由吏员升任。其品秩有正八品、从八品之别。明朝通政使司、都转运盐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军卫,以及府经历司经历下均设,与经历同掌出纳文移。品秩从七品至正九品不等。清朝通政使司设,满、汉各一人,正七品,满缺以各部院、将军、督抚衙门笔帖式升任,汉缺以知县、詹事府主簿、直隶州州同升任。与经历同掌出纳文移,并督役巡查登闻鼓厅。外省只江西按察使司设一人,正八品,掌收发文书及勘察刑名等事。例以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等升任。府、厅所设者十七处,正九品,均以刑部汉司狱、宣课司大使、兵马司吏目等升任。此外,盐运司亦设,直隶、两淮、广东各一人,从八品,例以县主簿升任。清末改革官制,光绪三十年 (1904) 设京师内外城巡警总厅,内城五分厅、外城四分厅各设知事一人为主官,正五品,掌厅事。宣统元年 (1906) 裁分厅,省知事。② 僧职之一,禅宗主事之别名,专管僧院事务。③清朝道官之一。分掌道教事务。顺治 (1644—1661) 中设,十八人。隶于龙虎山正一真人,并由其保举,报部给札。具未入流。依例升迁副理、赞教,缺出由候补道官升补。


官名。金代大兴府、按察司、统军司、招讨司等皆置此官。《金史·百官三·大兴府》:“知事,正八品,掌付事勾稽省署文牍,总录诸案之事。”元代户部各库、礼部各司、兵工两部各总管府都有知事,从八品。见《元史·百官一》。明代通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转盐运使司、各府都有知事,为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不等。见《明史·职官二、四》。清代通政使司有知事,与经历分掌出纳文移。提刑按察使司的知事,掌勘察刑名。都转盐运使司、各府也都有知事。见《清史稿·职官二、三》。

宋初,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宅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指兵,州指民政,后来文武官参为知州军事;诸府置知府事,均为地方长官。后来,成为正式官名。

民国初,改知县为“知事”,国民政府成立后,改知事为县长。

猜你喜欢

  • 蕃国

    蕃国,也写作藩国。蕃,通藩。1、京畿以外之国,即诸侯国。《周礼·春官·巾车》:“木路,前樊鹄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疏:“按司马职要服巳内为九州,其外更有三服夷镇蕃。”2、诸侯王的封国。《史记·

  • 官署

    官署名。唐朝设此官署,负责选择米麦。其官有令二人,正八品下;丞四人,正九品上;监事十人。此署属司农寺。参看《新唐书·百官三·官署》。

  • 咨议局议员

    官名。清末各省咨议局成员。宣统元年(1909)依《各省咨议局章程》,采复选制产生。数额按各省取进学额百分之五并参酌漕粮数确定,多者(顺直)一百四十人,少者(新疆)三十人。掌参与咨议局职权内议案的提出,

  • 帮审员

    官名。北洋政府置,属县“审检所”,见该条。

  • 宗正奉使帐案

    官署名。北宋神宗元丰 (1078—1085)改制后,礼部置。掌皇后、皇子、公主、亲王、诸妃以上圣节大礼恩泽,公主降嫁及宗室冠葬,试经艺,图书,奉使押赐外国事,点磨所辖官署文帐。

  • 寺署

    即官寺、官署衙门、官吏办公之处。《后汉书·蔡邕传》:“今灾眚之发,不于宅所,远则门垣,近在寺署,其为监戒可谓至切。”

  • 修内司

    官署名。北宋、金、元皆置。掌宫中营造事。北宋设勾当官。以入内内侍充任。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隶将作监。金朝世宗大定七年 (1167)始置,设使、副使总领司事,秩从五品、从六品。下设直长

  • 长河西里管军招讨使司

    官署名。元朝置。秩正三品,隶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掌长河西(今大渡河西)军政。置招讨使二员,经历一员。下辖长河西管军万户府,置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二员。

  • 奔命书

    文书名。紧急文书。称奔命者,言其迅疾。《汉书·丙吉传》:“适见驿骑持赤白囊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

  • 典路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典路置,北周沿置。春官府司车辂下大夫属官,下设典路下士以佐其职。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参见“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