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祠部郎

祠部郎

官名。魏晋南北朝为尚书祠部曹长官通称,亦称祠部郎中,资深勤能者可转侍郎。多以明礼通儒充任。魏、晋、宋六品,梁五班,陈四品、六百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郎中为五品上,郎从五品中,二十三年皆称郎中,六品,仍可通称为郎; 北齐六品上。隋初改名祠部侍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祠部侍郎”为此名,为礼部祠部司长官,从五品。仗改名“祠部郎中”。参见“祠部”。


官名。隋初祠部司的主官为祠部侍郎,炀帝改诸曹侍郎为郎,称祠部郎。唐武德初沿置,三年(公元620年)加中字,称“祠部郎中”,见该条。

猜你喜欢

  • 三军将佐

    武官名。春秋时晋国设置。据《左传》记载,晋于武公元年(鲁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始置一军,晋献公十六年(鲁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 扩为上下二军。《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记其年“晋始作三军”,疏:

  • 小司寇

    官名。①同“少司寇”。春秋时宋置。卿爵。掌听国政。《左传·成公十五年》: “鳞朱为少司寇。”② 《周礼》秋官大司寇属官。中大夫爵。一说为周朝置。掌外朝之政,听断狱讼等。③北周置。即秋官府“小司寇上大夫

  • 左都督

    官名。北魏置为统兵武臣,位在大都督之下。西魏亦置。元末朱元璋置为大都督府副长官,正二品。吴元年(1367)更定官制,改置为大都督府长官,正一品。明洪武十三年(1380)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遂置为各

  • 曲台

    太常寺之别称。

  • 行军元帅

    官名。北周临时设置的最高统兵官,统一道或数道行军总管,兵停则罢,多以亲王或重臣为之。隋朝、唐朝前期用兵,亦多沿置。武官名。北周设置,为行军出师时军队的统率官。任此职者见《周书·稽胡传》:“建德六年(公

  • 祗候郎君直长

    官名。辽著帐郎君院置,属北面著帐官。分设于祗候郎君班详稳司与左右祗候郎君班详稳司,分领各司祗候郎君,其地位在各司详稳之下。

  • 提举河北籴便粮草

    官名。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始置,员一人,于河北路现任官中选差朝臣充任,掌河北路籴便粮草,以供边储。其后专置官署,或由转运使兼领,或置提举官。参见“河北籴便司”。官名。宋置,掌河北路籴买粮草,以

  • 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

    官名。元朝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长官。

  • 右侍伯

    即“右侍伯中大夫”。

  • 鞮译

    翻译官。《文选》南齐王元长(融)《曲水诗序》:“匦牍相寻,鞮译无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