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祭酒

祭酒

官名。①古代贵族大夫飨宴,以长者酹酒祭神,称祭酒,后渐演为官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司马贞《索隐》: “礼食必祭先,饮酒亦然,必以席中之尊者一人当祭耳,后因以为官名,故吴王濞为刘氏祭酒是也。而荀卿祭三为祭酒者,谓荀卿出入前后三度处列大夫康庄之位,而皆为其所尊,故云‘三为祭酒’也”。汉朝多用以称主管长官,如博士祭酒、侍中祭酒。军师祭酒等。三国魏加散骑常侍高功者,为祭酒散骑常侍,此后又有别驾祭酒、祭酒从事等名目。②王府、公府属官。西晋始置,称东阁祭酒、西阁祭酒、亦因主阁内事,故有其名。隋唐沿置。③国子监(学)长官,即国子监祭酒,西晋始置,历朝沿置。详见“国子祭酒”。④东汉末张鲁五斗米道置,各领部众。多者号治头大祭酒。


1、官名。古时宴饮必推一年长德高者一人举杯先祭,称为祭酒,后为官名。西汉时置六经祭酒,秩上卿;东汉置博士祭酒,秩六百石,为五经博士之首。见《后汉书·百官二·博士祭酒》。晋武帝咸宁四年立国子学,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见《晋书·职官志》。南北朝时,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北齐皆置国子祭酒。隋朝初称国子祭酒,为国子寺长官,统国子、太学、四门、书算学。见《隋书·百官下·国子寺》。隋炀帝即位,改国子学为国子监,改国子祭酒为国子监祭酒。自此以后,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都置国子监祭酒。见《历代职官表·国子监》。到清朝末年废。

另外,东汉时县有学官祭酒。《后汉书·刘宽传》:“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汉碑中有文学祭酒,校官祭酒。见《历代职官简释》。

2、在同职中,功高者为祭酒。《后汉书·百官志三》:“侍中,比二千石……本有仆射一人,中兴转为祭酒。”在公卿州郡的佐官中,功高者为祭酒。无固定职事,备参谋顾问之佐官中的尊者称祭酒。《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嚣素谦恭爱士,倾身引接为布衣交。以前王莽平河大尹长安谷恭为掌野大夫,平陵苑逡为师友,赵秉、苏衡、郑兴为祭酒。”《后汉书·邓寇列传》:“光武筹赤眉必破长安,欲乘舋关中……于是以韩歆为军师,李文、李春、程虑为祭酒,……引而西。”

3、东汉末年五斗米教张鲁教官名,其各领部众,称为祭酒,部众多者称大祭酒。《三国志·魏书·张鲁传》:“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

猜你喜欢

  • 太子桂坊

    官署名。唐置。《唐书·百官四上·东宫官·司经局》:“龙朔三年,改司经局曰桂坊,……比御史台,以詹事一人为令,比御史大夫,司直二人,比侍御史……(龙朔)三年,改司经大夫曰桂坊大夫,纠正违失。”《通典·职

  • 四译科

    官署名。清朝礼部主客清吏司所属机构,分办本司事务。参见“主客清吏司”。

  • 左右羽林四十指挥

    禁军名。后唐置,《五代会要·京城诸军》记“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三月敕:“卫军神威、或及魏府广捷以下指挥,宜改为左右羽林,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立为一军,每一军置都指挥使一人,兼分左右厢。”

  • 蚕母

    官名。主管蚕事的女官。《宋书·礼志》:“皇后采桑坛在蚕室西……取民妻六人为蚕母。”

  • 三卫中郎

    官名。①宋朝亲卫、勋卫、翊卫等三卫副长官,徽宗崇宁四年(1105)置,员二人,品秩同朝议大夫。②宋朝亲卫中郎、勋卫中郎、翊卫中郎合称。徽宗崇宁四年置,凡四十员。五年,皆罢。参见“三卫官”。武职侍从官名

  • 太子副司仓

    官名。金朝置,属宫师府。位在太子司仓之下。掌仓廪出纳薪炭等事。秩从九品。

  • 睦亲宅

    官署名。北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营建睦亲宅,以供宗室亲王居住。次年完工,设专官管理。神宗熙宁三年(1070),置为官局,设知丞事领之,隶大宗正司。

  • 南单于

    官名。十六国前秦置。《魏书·鲜卑乞伏国仁传》: “(国仁)父司繁,拥部落降于苻坚,以为南单于,又拜镇西将军,镇勇士川。”参见“单于”。南匈奴的国君称南单于,相当汉族的国君皇帝。《后汉书·考顺帝纪》:“

  • 给事黄门郎

    “给事黄门侍郎”省称。官名,即“给事黄门侍郎”的省称,详“给事黄门侍郎”条。

  • 军监

    官名。西汉置,属大将军,为领兵之职。《汉书·匈奴传》: “使大将军军监治众等四人将五千骑,分三队,出塞各数百里。”新莽时另置十二人,行监察事,领属似有不同。《汉书·王莽传》: “内置司命军正,外设军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