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秘书郎

秘书郎

官名。东汉置,马融曾任之,诣东观典校图书。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为魏公后亦置,属秘书令、丞,掌管文书机要,职任重。三国魏文帝黄初(220—226)初,置中书典机要,而以秘书专管艺文图籍。置四员,亦称秘书郎中,掌整理典籍、考核旧文,删省浮秽,隶秘书监,六品。三国蜀亦置,职掌同。晋朝沿置。晋武帝分秘书图籍为甲、乙、丙、丁四部,使四人各掌一部。六品。多任用文学之士。许多文士因欲看秘书如藏书籍而求为此职。南朝宋以后只称秘书郎。自三国魏以来,即多为世族起家之官。《梁书·张缅传》: “宋、齐以来,为甲族起家之官,待次入补,其居职,例数十百日便迁任。”这些世族之弟,有才学者少,当时谚曰: “上车下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颜氏家训。勉学第八》)南朝陈制,尚书令、仆射子起家为此职。宋六品,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二班,陈七品、秩四百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五品上,二十三年以后称秘书郎中,北齐仍称郎中。隋朝去“中”字,仍置四员,掌四部图书。初定为正七品,炀帝大业三年(607)升为从五品。唐初沿之,从六品上。高宗龙朔二年(662),改称兰台郎,咸亨元年(670)复旧。武后天授(690—692)初,改称麟台郎,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分掌四部图书,判校写功程事。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减一员,置三员。北宋前期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置为职事官,员二人,掌集贤院、史馆、昭文馆、秘阁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各分其类。正八品。南宋初不置,高宗绍兴五年(1135)复置,仍员二人。辽、金、元皆为秘书监属官,掌经籍图书,金、元皆员二人,正七品。


1、官名,属秘书省或秘书监,唐代秘书省设秘书郎三人,从六品上,“掌四部图籍,凡课写功程皆判之。”见《新唐书·百官二·秘书省》。宋代秘书省有“秘书郎二人,掌集贤院、史馆、昭文馆、秘阁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各分其类。”见《宋史·职官四·秘书省》。南北朝时南朝宋、齐、梁、陈,北朝的北魏及隋皆置秘书郎,见《宋史·百官下·秘书监》、《南齐书·百官志·秘书监》、《魏书·官氏志》、《隋书·百官上、下》。

2、官名,也称“秘书郎中”,以“”任,为“秘书郎”,以“郎中”任,称“秘书郎中”。《三国志·魏书·刘放传》:“魏国既建,与太原孙质俱为秘书郎。”参看“秘书郎中”条。

猜你喜欢

  • 团练安抚劝农使司

    官署名。元至元十八年九月始置,掌本行省所属各道军事和农事,以行省丞相、行台大夫领之。每道置使二人,同知、副使各二人,检督六人,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见《元史·百官八·团练安抚劝农使司》。

  • 崇文院勾当官

    官名。以内侍二人充任,通掌三馆图籍事。

  • 大司徒司直

    官名。汉武帝元狩五年初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司直不变,故丞相司直,即大司徒司直(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光武即位,仍置大司徒司直,建武三年“三月壬寅,以大司徒司直伏

  • 资善堂直讲

    见“资善堂”。官名。宋置,见“资善堂”。

  • 资善大夫

    文散官名。明置文官。正二品,初授。官名。金代文阶官正三品下称资善大夫,元代为文散官正二品下,明代为正二品初授之阶。见《金史·百官一·文官九品》、《元史·百官七·文散官》、《明史·职官一·吏部》。

  • 次对

    官制用语。唐宋时宰相于宣政殿奏对退班后,待制官、御史台左右巡官等皆得引对,以其次于宰相之后而得对奏于皇帝,故谓次对。

  • 首府

    府的等级之一。金制作为路治所的府,称为首府,其府尹兼任本路总管。

  • 温汤监

    ① 官署名。唐朝司农寺下属机构置,于京兆府昭应县西(今陕西临潼一带)温泉处。设监一员、丞二员,掌汤池、宫禁、防堰及修调度; 近汤之地所润瓜蔬,先时而熟者,以荐陵庙。北宋初存其官名而无职司。②官名。唐朝

  • 骠骑

    骠骑大将军、骠骑将军简称。将军名号。骠骑,也写作票骑。《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正义》:“《汉书》云:霍去病征匈奴有绝幕(漠)之勋,始置骠骑将军,位在三司上,

  • 巡防队执事官

    官名。清末各省分路巡防队属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各省旧军逐步改为巡防队,分五路驻防,始置。每路一人,奏补。掌本路各营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