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吏
即行为不正的官吏。《汉书·公孙弘传》:“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笃;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而不听。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异也。”
即行为不正的官吏。《汉书·公孙弘传》:“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笃;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而不听。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异也。”
官名。晋朝置,司徒府僚属,掌左西曹。多以文史之士充任。南朝沿置。梁八班,陈六品。
官名。即给事中,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 (670) 复名给事中。官名。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给事中为东台舍人,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旧。
官署名。北宋后期,大军出师征伐,诸军不相统属,即以其中一人为都统制。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置御营使司,在御营使、御营副使的节制下统领军队。南宋时都统制为各支屯驻大军的统帅,其官署称为都统制司,有副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三品,隶吐蕃等处招讨使司,亦作常阳帖城河里洋脱元帅府。置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
五伯即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伯,古读霸,通霸。《汉书·晁错传》:“臣闻五伯不及其臣,故属之以国,任之以事。”
官名。明、清国子监属官。于典簿厅设。明朝一人,从八品,掌章奏文移及本监财务出纳。清朝满、汉各一人,掌章奏文移之事。
①诸侯封地。《孟子·离娄上》: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赵岐注:“国谓诸侯之国。”《周礼·天官·大宰》: “以佐王治邦国。”郑玄注: “大曰邦,小曰国。”②封君采邑。春秋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分掌西北、西南二招讨之地。
将军名号,三国魏置,掌护卫。《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使使持节行中护军中垒将军司马炎北迎常道乡公璜嗣明帝后。”
辽朝官名。北面官,掌文翰之事,有时亦主兵事。辽有大林牙院专掌修文告等事。此外北枢密院、文班司等官署也设有此职。群牧诸司所设,仅管簿书而已。官名。辽置,辽有大林牙院,掌文翰之事;其官有北面都林牙、北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