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郎官泛称。春秋战国至秦有郎中,为君王侍从近官,宿卫宫廷,参与谋议,备顾问差遣。西汉依职责不同,有郎中、中郎、外郎、侍郎、议郎等,无定员,多至千余人。皆隶部中令 (光禄勋)。诸侯王国亦置。职掌守卫皇宫殿廊门户,出充车骑扈从,备顾问应对, 守卫陵园庙等。 其来源有任子、 赀选、军功、入财货等。武帝以后,察举盛行,被举为孝廉、明经者多通过对策为郎。因与皇帝关系密切,任职满一定期限即可迁补内外官职,为重要选官途径。又常奉皇帝差遣,给事于将军幕府、尚书、黄门、九卿等官署。东汉于光禄勋下设五官、左、右中郎将署,主管诸中郎、侍郎、郎中,实为储备官吏人才的机构,其郎官多达二千余人。尚书、黄门等机构则设专职郎官。魏、晋以来备侍从宿卫选官的郎官制度废除,尚书、中书、门下、秘书、著作等机构所设郎、郎中、侍郎皆为固定官职。唐、宋以后又以郎为散阶官名称,位次大夫。详见有关各条。


官名,为诸郎官之总称。战国时始置,秦汉沿置,主宿卫,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定员,多至千人。议郎、中郎,俸比六百石,侍郎俸比四百石,郎中俸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俸比二千石;郎中有车、户、骑三将,俸比千石(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孝顺帝纪》:“除郡国耆儒九十人补郎、舍人。”魏晋除上述诸郎外,还有秘书郎等。隋六部有侍郎,为尚书之副。唐沿隋制,又置郎中、员外郎。其后历代多沿置。文散官也称郎,如唐朝的朝议郎、承议郎、奉议郎、通直郎、朝请郎、宣德郎、朝散郎、宣义郎、给事郎等。汉朝三国属官也有郎。

猜你喜欢

  • 御者

    参见“御”。

  • 玉局

    官署名。元置,掌琢磨之工。见《辍耕录·公宇》、《元史·百官四》。

  • 和林等处行中书省

    元朝官署名。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由宣慰司都元帅府改立,治和林,简称和林行省。仁宗皇庆元年(1312),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 笔帖式哈番

    满语“文官”之意。指正卿以下、有顶戴官员以上之文职官。

  • 司水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水司长官,员一人,掌河渠疏浚、灌溉及舟船运输事务。下设小司水下大夫、小司水上士以佐其职,领典壅上士、掌津中士、舟工中士、典鱼中士、典彘中士等官属。北周

  • 閤门舍人

    官名。南宋孝宗乾道六年 (1170) 置,隶閤门司,以武举入官者充任,仿儒臣馆阁之制,先召试于中书然后任命。掌平时诸殿及皇帝出行觉察失仪,六参、常朝时引见亲王于后殿问候皇帝及侍立之事。官名。南宋乾道六

  • 后苑勾当事内品

    官名。宋朝内侍省、入内内侍省置,位在后苑内品下。宦官职名。宋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均置。

  • 垒尉

    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掌垒壁之事。《后汉书·光武帝纪》:“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郑玄注:“《周礼》云:军壁曰垒。尉者主垒壁之事。”武官名。汉置,为将军僚属,主垒壁之事。

  • 缝衣衙

    太平天国所设百工衙之一,主缝纫衣服。

  • 大横帐常衮司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署。掌太祖阿保机后九帐皇族之事。设常衮、太师、太保、司空、郎君、知事等官。官署名。辽置,属北面皇族帐官,掌太祖耶律阿保机后九帐皇族之事。以横帐常衮为主官,亦称横帐敞稳;其下设横帐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