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督区

都督区

东晋南北朝时期都督所统辖的区域。东汉末年军事扰攘,于是有都督制度的兴起。都督本为统军而设,然而在军事时期都督既握军权,势必凌驾于刺史之上,干涉民刑诸政。自西晋末年起且例兼治所之州刺史,并能节制治所以外的属州。东晋与南北朝相沿不改,于是都督区实际上成为当时的大行政区。据严耕望《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中考定,东晋与南北朝的都督区其划分如下:东晋都督区九:(1)扬州; (2)荆州;(3)江州;(4)徐州;(5)豫州;(6)会稽;(7)沔中;(8)益州;(9)广州。南朝宋齐都督区十五:(1)扬州;(2)南徐;(3)南兖;(4)徐兖;(5)青冀;(6)会稽;(7)南豫、豫州;(8)荆州; (9)湘州;(10)雍州;(11)梁秦; (12)益州;(13)江州;(14)郢州;(15)广州;附交州;梁陈都督区十五:(1)扬州;(2)南徐;(3)南兖; (4)徐兖;(5)豫州与司州; (6)会稽东扬州; (7)荆州;(8)湘州;(9)雍州;(10)梁秦;(11)益州;(12)江州; (13)郢州;(14)广州;(15)新。北魏都督区十一:(1)关右;(2)统万夏州;(3)河西凉州;(4)豫州; (5)青齐;(6)徐州;(7)荆州;(8)淮南; (9)冀定;(10)恒州;(11)北边诸镇。东魏、北齐都督区大体如北魏之制,北周改都督为总管,总管府辖区称为总管区。上述这种都督区,其所辖范围常因军事的关系而有伸缩变动,如东晋的扬州都督区其辖区最不稳定,扬州都督例兼扬州刺史,或仅督本州,或东兼徐兖二州,或西兼豫江两州,或都督全国各州,或都督中外诸军事。其辖区大小变动都是以有利于拱卫京师这个目的而定。不过此时期其他都督区多较稳定,其稳定程度甚至超过州一级行政区划,所以当时的都督区在实质上是当时州以上的大行政区。

猜你喜欢

  • 中都官

    汉朝京师诸官府统称。亦指京师诸官府官员。1、泛指在京城(中都)的诸官府。《后汉书·光武帝纪》:“令中都官、三辅、郡、国出系囚,罪非犯殊死一切勿案,见徒免为庶人。”又《孝安帝纪》:“诏郡国中都官系囚减死

  • 中都曹

    官署名,东汉置,掌捕盗贼。清朝梁章钜《称谓录·兵部·中都曹》:“《叩钵斋官职考》:东汉尚书五曹外增设一官,名中都曹,主盗贼,或云督捕侍郎之职。”

  • 十三衙门

    即内十三衙门。又称内十三道。清初宦官衙门之统称。顺治十年 (1653) 六月,以内务府事繁,依明内监二十四衙门例加以精简设立,即乾清宫执事官、司礼监、御用监、内官监 (后改宣徽院)、司设监、尚膳监、尚

  • 大都醴源仓提举

    官名。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置,属光禄寺,秩从六品,掌受香莎苏门等酒材糯米,乡贡麹药,以供上酝及岁赐诸王百官。设提举一人为主官,下设大使、副使各一人。

  • 亲王亲事府典军、副典军

    官名。唐制亲王府所辖有亲事府,设典军二人,正五品上;副典军二人,从五品上。掌率校尉以下守卫陪从之事。校尉、旅帅、队正、队副分领执仗亲事、执乘亲事各十六人,亲事三百三十三人。

  • 首僚

    官场用语。指官府僚佐中地位最高者。常指长史,如分置左、右,则以左长史居首。

  • 付身

    宋朝吏部发给官员的功过历。又称付身文字、付身文书。由官员随身携带,上级官府于其上批写: 该官员于某年月日奉某官司之命,差到干办某事,至某年月日替罢; 有无未结绝事件、在假月日、不在职月日,以及展磨减勘

  • 墨离

    即“抹里”。

  • 湖广清吏司郎中

    官名。简称湖广司郎中。① 明清户部湖广清吏司之主官。掌司事。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湖广部郎中设,一人。南京户部湖广清吏司亦设一人,皆正五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汉郎中一人。满洲司官初不分

  • 安抚副使

    官名。唐德宗贞元(785—805)时始置,为安抚使副贰。宋朝诸路有灾伤,朝廷例遣官安抚,时或特命安抚副使,以诸司副使以上充任。金朝置为安抚司副长官,正三品。明朝置为安抚司土官,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从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