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军
书名。清末天恨生编。十二章。作于宣统三年(1911)。主要记叙武昌起义前后形势及起义过程,起宣统三年八月十四日,迄二十七日刘家庙激战,兼插黎元洪、黄兴小史和逸事。其中所记起义后武昌地区社会秩序、商业、新闻报业诸情况,多属作者亲见。有民醒社石印本。
书名。清末天恨生编。十二章。作于宣统三年(1911)。主要记叙武昌起义前后形势及起义过程,起宣统三年八月十四日,迄二十七日刘家庙激战,兼插黎元洪、黄兴小史和逸事。其中所记起义后武昌地区社会秩序、商业、新闻报业诸情况,多属作者亲见。有民醒社石印本。
满语城名傅尔丹。在绥芬河下游北岸。以有东西二城,相距四里许,故名。明永乐四年(1406)设双城卫,属奴儿干都司。清属吉林宁古塔副都统辖地。咸丰十年(1860)沙俄强迫清朝政府订立不平等的《北京条约》,
清光绪十三年(1887)基督教传教士怀恩光在山东青州创立郭罗培真书院,附设博物堂一所。三十年迁至济南趵突泉之南,始有广智院之名。设有各国人种模型室、万国史记室、商务研究室及阅书报室、体育室等,陈列有各
书名。亦称《松窗录》、《松窗小录》,别题《松窗杂记》、《摭异记》。唐李濬(一作韦濬)撰。一卷,十六条。记唐代异闻故事,玄宗一朝略居其半,亦兼及中宗、德宗、穆宗、文宗诸朝。所记开元、天宝轶事较为详整可观
①《书·禹贡》导江:“东为中江,入于海。”汉以后有多种解释:(1)《汉书·地理志》丹阳郡芜湖:“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入海。”指自今安徽芜湖东经江苏高淳、东坝、溧阳至宜兴通太湖一水。当即指今胥溪和荆溪(
书名。清丁日昌主编。二编,九十六卷。辑录镇江、常州、苏州、太仓、松江诸地顽抗太平军而死的清文武官员、士绅等姓名、事迹而成。有事迹可记者列传,无可记者归于表。咸丰十年(1860)以前死者为前编,其后为正
官名。隋文帝所置内官六典之一,隶尚服,置三员,视流外二品,掌内宫巾栉膏沐。
?—187东汉北地灵州(今宁夏灵武北)人,字南容。本字幼起。初举孝廉,灵帝时任护军司马,与左中郎将皇甫嵩镇压黄巾起义。因弹劾宦官祸国,与中常侍赵忠相忤,屡为所谗。后拜议郎,值西羌起事,司徒崔烈以为宜弃
在今广东连州东。双崖壁立,垂石飞瀑,下注深潭,即连江所经。唐显庆四年(659),连州山水暴出,漂七百余家,即此峡中水。
官名。明清土官名号之一。武职。湖广、四川、云南等省设,系土官官署宣抚司之职官。正六品。有所辖之土兵及地区。世袭,其承袭事隶兵部。参见“土官”。
1331—1366元随州随县(今湖北随州)人。家世务农。至正十一年(1351),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后参加徐寿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为元帅。十七年春,由巫峡引兵入蜀,克重庆,授陇蜀右丞。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