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名。明洪武八年(1375)置。属黄平安抚司,隶播州宣慰使司(治今贵州遵义市),后废。永乐四年(1406)复置,土首领张佛保授长官职。副长官冯氏,始祖铎,元末明初以从宣慰杨鉴征麻哈(今麻江)有功授职
古代岭南地区少数民族泛称之一。东汉至隋唐屡见于史籍。常与僚并称。主要分布在今广东西南沿海及广西东南等地,因与汉人杂处,经济、文化上受影响,渐与汉人相融合。少数移入广西西部者一度称徕,至清代亦渐与壮族相
①地区名。指长江上、中游。《资治通鉴》:隋大业十四年(618),炀帝在江都,将士思归劫之,“帝曰:‘朕方欲归,正为上江米船未至”’。胡三省注:夏口以上为上江。②安徽省的别称。清时以安徽省居江苏省上游,
算学与度量衡术语。即三百七十五亩。详“亩法”。
清嘉庆七年(1802)升达州置。治达县(今达川市),属四川省。辖境相当今四川达川、达县、宣汉、开江、大竹、渠县等市、县地。1913年废。
亦作莫府。将军出征时的府署。战国置。将帅出征军还则罢,治无常处,故以帐幕为府署。幕府省约文书图籍。后世沿称,亦作将军府、将军的代称。五代时指节度使府。后唐诸道开置幕府,除节度使、两使判官由中央授任外,
官署名。秩从二品。元代置。掌军民之务,在各道设置。领路、府、州、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转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设使、同知、副使或宣慰使都元帅、副都元帅、佥都元帅等官。
明代税课之一。即*饷税中对从吕宋回国商船额外加增之税。商人至吕宋贸易,土人悉以银钱易货,故归商除银钱外,商货甚少。除征其水、陆二饷外,每船更追银百五十两。后因船商负担过重,万历十八年(1590)减至百
唐都督府之一。武德八年(625)于兰州置,督兰、河、鄯、廓四州,相当今甘肃兰州市及皋兰、永登、临洮等县以西和青海门源县以南、贵德县以北、湟源县以东地区。显庆元年(656)废。
官名。明清都察院所属福建道主官。掌道事。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三至五人。后增至七人。洪熙元年(1425)南京都察院亦设三人。秩正七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乾隆十四年(1749)定制,设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