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
指礼、义、廉、耻。亦称治国之四纲。《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指礼、义、廉、耻。亦称治国之四纲。《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明代绘画流派之一。以明末松江(今属上海)山水画家董其昌、陈继儒为代表,讲求笔墨韵味,反对刻意追求形似。其分支大致有以赵左(字文度)为首的“松江派”、沈士充(字子居)为首的“云间派”、顾正谊为首的“华亭
官名。唐垂拱元年(685)始置左、右补阙,隶门下省,员各二人,从七品上,掌供奉讽谏。天授二年(691)各增至五人。其后除授颇为杂滥,故有“补阙连车载”之讥。宋初沿置,七品,多出领外任,或兼领别司,不专
书名。清唐景崧撰。十卷。唐氏于光绪八年(1882)七月,以吏部候补主事上书言越南被法侵略事。后赴越南,协助刘永福抗法。中法战后,往云南赞襄中越划界事宜,后任台湾道。是书起于光绪八年七月,止于十二年九月
官署名。金代置,掌理皇族政务。官长为判大宗正事,从一品,以皇族中族属亲近者担任。下设同判大宗正事、同签大宗正事、大宗正丞等官。章宗泰和六年(1206),因避讳,改名大睦亲府。元司中枢刑政,秩从一品。世
①官名。《周礼》夏官属官,掌六卿赏地之法,以等其功。西魏末、北周建六官府,初于夏官府吏部司下置司勋上士一人,中士若干人,掌勋爵戎秩封赏以等其功。后别为一司,直隶夏官府,设中大夫为长官,下设下大夫、上士
本春秋吴艾邑,西汉置县。属豫章郡。治今江西修水县西龙岗坪。隋开皇九年(589)废入建昌县。
西汉置。治今甘肃西和县西南。为武都郡治。东汉末氐族杨驹徙居于此。西晋末年后杨氏世有其地,县废。
学校名。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创立,因设于洛阳皇宫鸿都门内,故名。以诸臣通文艺者待制其间,由州郡及朝中三公推荐能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入学,极盛时学生多达千人。因灵帝爱好辞赋文艺,鸿都门学生颇见宠用,
亦称抚瑶土官。明清时置。多自畲族上层中委任。负责向畲民征收赋税。征调青壮年服差役和充当弓箭手。由于过去对畲族和瑶族不加区别,甚至把畲族视作瑶族,故称之为“抚瑶土官”。
官名。春秋时晋国置。晋国军制分上、中、下三军,皆设大夫。中军大夫位在中军将、佐之下,侯长之上。助将、佐管理军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