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回河之争

回河之争

宋神宗、哲宗两朝对导河东流抑北流的争议。仁宗庆历八年(1048),黄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决口,泛滥大名府、恩、冀等州,至乾宁军(今河北青县)东北入海,是为北流(原入海处在今山东利津附近)。嘉祐元年(1056),塞商胡决口,修六塔河,引河回故道。功毕,当夜再决。五年,又在大名(今河北大名东)第六埽决为二股河,经旧马颊河故道,至阳信(今属山东)东北入海,是为东流(下游河道在故道北面)。宋人解决这问题,除嘉祐初对修六塔河即已发争议外,有两次争议:(一)神宗熙宁初,一派主张维持北流,沿岸筑堤以防河水漫流,下游近海部分河床深阔,可作为防御契丹的天然防线;另一派主张塞北流,开二股河以导东流。神宗同意后说,于熙宁二年(1069)封闭北流。同年,黄河又在闭口以南向东溃决。至元丰四年(1081),澶州决口,恢复北流,东流淤塞。(二)哲宗时,回河东流之议又起。论者认为北边以塘泺阻契丹马足,若听任黄河流过,便成平地,无险可倚;又河口若再北移,南岸将属辽界,自河而南,地势平坦,直抵京师,更为危险。反对者则认为塘泺并无军事价值,地形北高,河道不会北移。争论数年,至绍圣元年(1094),封闭北流。但元符二年(1099),河决内黄,依旧北流,东流断绝,回河之争亦息。

猜你喜欢

  • 建炎皇帝

    即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三月,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详“苗刘之变”),迫高宗退位,尊为“睿圣仁孝皇帝”。大臣吕颐浩、张浚起兵讨伐苗、刘,称高宗为“建炎皇帝”。

  • 禁止

    官制用语。(1)受到弹劾的官员不能进入殿省。《宋书·百官志》:“二台奏劾,则符光禄加禁止,解禁止亦如之。禁止,身不得入殿省,光禄主殿门故也。”(2)官员犯罪后,被关押在监狱之外的禁处,称禁止于某处,即

  • 霍弋

    ?—约270三国蜀汉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东北)人,字绍先。蜀汉将领霍峻子。延熙中,永昌(今云南保山及其以西)“夷僚”土长屡侵邻近郡土。奉后主命领永昌太守,率师讨平之,寻升庲降都督。咸兴元年(264),

  • 便民图纂

    书名。农家日用百科全书。明邝璠编纂。十六卷。璠字廷瑞,号阿陵,河间任丘(今属河北)人。弘治进士,授吴县知县。是书据《便民纂》增入插图、竹枝词而成。约成书于弘治十五年(1502)。凡八百六十六条。分述耕

  • 女节

    相传为方雷氏之女,黄帝次妃,生青阳(《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贞索隐引皇甫谧说)。一说青阳为黄帝正妃嫘祖所生(《史记·五帝本纪》)。

  • 广文馆

    学校名。唐天宝九载(750)于国子监置,领附监修进士业者。设博士四人、助教二人等官。有学生六十人。安史乱后,学校益废,生徒流散。代宗时,定生员为十人。北宋沿置,仍隶国子监,收纳四方游士至京师求试者。补

  • 陈庆安

    元广西普宁(今容县)僧人。致和元年(1328)五月,起兵反元,建国改元。

  • 独吉思忠

    金女真人,本名千家奴。明昌六年(1195),为行省都事,累迁同签枢密院事。承安三年(1198),为西北路招讨使,增修西北边塞女墙。入为签枢密院事,转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泰和七年(1207)十二月,为尚

  • 真州

    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升建安军置,治扬子县(今江苏仪征市)。属淮南东路。辖境相当今江苏仪征、六合等市、县地。两宋时,州临江滨,处东南水运冲要,为江、淮、两浙、荆湖等路发运使驻所,繁盛过于扬州。元

  • 方丘

    见“方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