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玄锡
唐时渤海第十三代王。公元871—893年在位。大虔晃孙。四次遣使朝唐,四次遣使入日本。
唐时渤海第十三代王。公元871—893年在位。大虔晃孙。四次遣使朝唐,四次遣使入日本。
?—477南朝宋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沈演之之子。泰始中,为太子右卫率,加给事中。时明帝欲北讨魏,奉命还乡募兵,然多受货贿,又以所募充私役,被徙梁州。后废帝时得还,结事阮佃夫等,复为司徒左长史。
1258—1314宋末元初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字玉吾,号全阳子、林屋山人、石涧道人。道教学者。早年悉心科举,业成而宋亡,遂隐居著书。曾作《玄牝之门赋》,在道友中传诵。通晓内丹,精于《易》学。主张融
南朝齐郁林王萧昭业年号(494)。
1152—1221南宋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字直卿,世称勉斋先生。少从朱熹学,曾监台州酒务。韩侂胄准备北伐,他认为非其时。荆湖北路安抚使吴猎辟为幕僚。历知新淦、通判安丰军、知汉阳军等,多有惠政。知
清同治元年(1862),西北太平军入陕,任武、赫明堂、洪兴等率当地回族人民纷纷发动起义。起义军组成十八大营,攻克渭南、同州(今大荔)、临潼(今西安东北)、华州(今华县)、华阴、泾阳及三原等地,并一度围
书名。清黄本骥编。三卷。黄氏选录明人部分书札而成。计有聂大年、祝允明、文征明、王守仁、王世贞、袁宏道、董其昌等五十二人,内容多叙生活琐事,其中涉及明代时事和论学者,为研究明史之参考资料。道光九年(18
摩崖石刻。明正德三年(1508),广西永通万国总督陈金慑于大藤峡瑶民义军的威力,被迫与起义军签订通航条约。规定:凡官民船只过峡,需向义军纳税,方允许通航,于是更名为永通峡。武宗命《敕赐永通峡》刻石为碑
书名。近人李国杰为其曾祖父李文安、祖父李鸿章、父李经述编辑的诗文集。分为《李光禄公(文安)遗集》、《李文忠公(鸿章)遗集》和《李袭侯(经述)遗集》,各八卷,凡二十四卷。内容有诗、赋、论说、碑文墓志和其
487或495—528北魏洛阳(今属河南)人,字子和。鲜卑族。年十六,通《杜氏春秋》。宣武帝时为给事黄门侍郎,为领军元叉所惮,出为恒、齐等州刺史。每怀郁怏,遂纵酒自娱。后入朝,累迁侍中。复为城阳王元徽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置,九年升拱卫直都指挥使司。明初亦置,为正七品衙门。隶都督府,管领校尉。后改拱卫指挥使司,升正三品。再改都尉司。洪武三年(1370)改为亲军都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