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钦宗
即赵桓。北宋皇帝。1126—1127年在位。徽宗长子。建中靖国元年(1101)封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封定王,政和五年(1115),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金兵入犯时除开封牧,受禅。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汴京,军民要求抵抗,虽被迫起用抗战派李纲抗击金兵,但仍不断向金屈辱求和,许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又同意割让河北、河东。不久,金兵攻破汴京。次年,与徽宗同被俘北去,北宋灭亡。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即赵桓。北宋皇帝。1126—1127年在位。徽宗长子。建中靖国元年(1101)封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封定王,政和五年(1115),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金兵入犯时除开封牧,受禅。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汴京,军民要求抵抗,虽被迫起用抗战派李纲抗击金兵,但仍不断向金屈辱求和,许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又同意割让河北、河东。不久,金兵攻破汴京。次年,与徽宗同被俘北去,北宋灭亡。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234三国时淮南成德(今安徽寿县东南)人,字子扬。汉宗室之后。东汉末避乱,率部曲随庐江太守刘勋。勋败后归曹操,为司空仓曹掾。建安二十年(215),从征张鲁,还迁行军长史兼领军。魏黄初元年(220)
书名。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二册。辑录清军机处旧档中所存各国有关教案之照会编成。第一册为同治六年(1867)至光绪十年(1884)英、俄、法、比四国照会,凡浙江、江苏、台湾、福建、安庆、天津、南昌、汉口
爵名。初指公爵中开国置官食封者,后仅为爵位名。食邑为郡,故爵前常冠以所封郡名。晋始置,一品。南北朝沿置。南朝梁位视三公,班次之。陈为九等爵第二等,二品,秩视中二千石。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定为一品
管形火器。明初使用。以铜、铁为筒管,后有线眼,管后有长柄。铳管内置火药、铅子之类,以火绳发之。长短不一,一般铳管长一尺余。使用轻便,但临敌不及装药,后多改为多铳集束、一铳多发等制。明后期单眼铳已少造。
321—342即司马衍。东晋皇帝。公元325—342年在位。字世根。明帝长子。太宁三年(325)明帝死,即帝位。次年二月改元咸和。时年五岁,尊母庾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王导、庾亮辅政。咸和三年(328
古地名。见于《魏略·西戎传》。其地望主要有耶路撒冷、大马士革、克里特、叙利亚的安条克四说。应从第一说。
官名。北魏置,西魏沿之。为统兵武官,位在都督下。亦可作为起家官。
清代捐纳事例之一,乃后期之加捐花样。同治八年(1869)吏部于新班遇缺之上,乃设加捐十成实银一班,即用今称。又称为银捐事例班次。其选途最为优异,以致有“序补过速,见缺指捐”之指斥。光绪中停而复设,直至
唐时渤海人。元和四年(日本大同四年,809)随高南容出使,遂留居日本。日本遣史生羽栗马长与习语生等随其习渤海语。后赐姓高庭,名高雄,入籍日本,子孙以高庭为姓。
363—448北魏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东南)人,字奉国。寇谦之之兄。初为前秦、后秦功曹。及后秦灭,率秦、雍千余家归北魏。屡迁绥远将军、魏郡太守、南雍州刺史,封轵县侯。有善政,流民归之者无数。赐爵河南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