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楚方城

楚方城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之长城。楚“方城”之称始见于《左传》、《国语》。《左传·僖公四年》屈完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国语·齐语》记齐桓公“遂南征伐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韦昭注:“方城,楚北之阨塞也。”《左传·襄公十六年》:“楚师败绩,晋师遂侵方城之外。”其可考之大致走向是,西南自今邓州市东北境,沿湍水东岸北上,入今内乡东北境与今南召西北境,继折向东,沿伏牛山脉南麓伸至今鲁山东南境,遂转向东南,入今叶县与方城交界地,东行,至今舞阳境折向南,入今泌阳境,由此转向西南入唐河境,总长近千里。一说此长城北段,即伏牛山南麓一段,实依山为险,未筑城墙。其东、西两段系就地取材,以土、石构筑。据实地考察,在今叶县与方城间大吴口附近仍可见土、石长城遗迹,东西走向,垣有南北两重。或说方城非一时所修,鲁山以东部分筑于春秋时期,鲁山以西部分扩建于战国楚顷襄王初年。

猜你喜欢

  • 李舜臣

    南宋隆州井研(今属四川)人,字子思。李心传父。八岁能属文。绍兴末,著《江东胜后之鉴》十篇,以为宜乘机争天下。乾道二年(1166)试进士时,策论与金无可和之义,宰辅大臣不当以奉行文字为职业。考官恶之,黜

  • 盐课归地丁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规定,行销河东池盐、引盐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盐课额四十八万余两,均摊于三省引地一百七十二厅州县属地丁项下,摊征之课额,各解本省藩库,虽遇蠲免地丁之年,亦不得蠲免。

  • 养济院

    古代官办救济机构。唐开元中置,给两京乞儿廪食,使居之。宋沿置。明洪武五年(1372),令各司府、州、县设孤老院。八年,改此名。凡民之孤独残疾不能自生者许入院,官为赡养。每人月米三斗,薪柴三十斤,冬夏布

  • 科场

    科举考试的场所。如同称“考场”。李觏《送王都曹》诗:“高文健笔科场手,白发青衫宦路人。”又作为科举制代称,如称“科场条例”、“科场案”、“科场称谓”。《宋史·选举一》:“太宗即位,思振淹滞,谓侍臣曰:

  • 著作佐郎

    官名。三国魏太和中置佐著作郎,协助著作郎修撰国史及起居注。东晋改此名。六品。一说南朝宋改称,属著作省(局),掌搜集史料,供著作郎撰史。晋制,此职初到任,必撰名臣传一篇。南朝宋初,始建国,未有适合撰写者

  • 末士法汽水公司

    外商企业。清同治二年(1863)由英商创办于上海。生产饮料,在当地销售。

  • 郭之奇

    明末揭阳(今属广东)人,字仲常。崇祯进士,出为福建参议,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郎中、詹事府詹事。桂王授以文渊阁学士,吏、兵二部尚书,后被清军执至广西省城,不屈死。著有《稽古编》、《宛在堂集》。

  • 四谛

    梵文Catursatya的意译。佛教名词。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相传是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因而被认为是神圣的“真理”(谛),故亦名“四圣谛”。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一、苦谛,认定

  • 光复粤垣记

    书名。近人李准编撰。一册。宣统三年(1911)李氏为广东水师提督,曾镇压革命党起义。武昌起义后,见清廷大势已去,乃向同盟会南方支部部长胡汉民暗通信息,率部反正。书中辑有自撰《光复广东始末记》、胡汉民《

  • 国史馆

    纂修国史之机构。清代置,隶翰林院。康熙二十九年(1690)为修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历史始开,称“三朝国史馆”。以后续修“四朝国史”、“五朝国史”,至乾隆十四年(1749)以五朝本纪修成而停馆。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