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济
古国名。见《元史·英宗本纪》。至治元年(1321)曾遣僧往该国及班卜(清译巴勒布,今尼泊尔)取佛经。明清以来藏文史书记吐蕃崩溃后,王室斡松之孙尼玛衮西迁至阿里,其三子分王三处,其中幼子称王左格,又传七、八世至赞楚得时迁到牙济,后绝嗣,国人复自布禳(今西藏普兰)迎另一系入王当地,王系止于支笛梅。近人据碑铭及文书研究,其首邑在今尼泊尔久木拉西北。立国时间在十二世纪。十四世纪支笛梅在位时,疆域包括今西藏阿里南部及尼泊尔中部,后由盛转衰,王国解体。又谓牙济诸王疑非藏族。
古国名。见《元史·英宗本纪》。至治元年(1321)曾遣僧往该国及班卜(清译巴勒布,今尼泊尔)取佛经。明清以来藏文史书记吐蕃崩溃后,王室斡松之孙尼玛衮西迁至阿里,其三子分王三处,其中幼子称王左格,又传七、八世至赞楚得时迁到牙济,后绝嗣,国人复自布禳(今西藏普兰)迎另一系入王当地,王系止于支笛梅。近人据碑铭及文书研究,其首邑在今尼泊尔久木拉西北。立国时间在十二世纪。十四世纪支笛梅在位时,疆域包括今西藏阿里南部及尼泊尔中部,后由盛转衰,王国解体。又谓牙济诸王疑非藏族。
①(?—1368)元人。元末农民战争爆发,从察罕帖木儿为将,领兵镇压红巾军。至正二十二年(1362)察罕帖木儿死,从扩廓帖木儿,以兵取莒州,复山东。二十四年,领兵攻孛罗帖木儿于大同。次年,入大同。二十
官署名。辽置,又称北路女直兵马司。治辽州(治今辽宁新民县辽滨塔),统领龙化、辽、祺、韩、双、银、铜、咸、郢、肃、安等州兵马。设官不详。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升鄂州永兴县置永兴军,次年改为兴国军。治永兴县(今湖北阳新县)。属江南西路。辖境相当今湖北黄石、大冶、通山、阳新等市县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兴国路。
773—819唐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字子厚,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任校书郎、蓝田尉、监察御史等职。贞元末,任礼部员外郎,参与王叔文、王伾改革,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改革失败,贬邵州刺史、永
?—1767一译玉素富、玉素卜、岳素布。清新疆哈密人。维吾尔族。固山贝子额敏长子。袭父爵。乾隆二十年(1755)助平达瓦齐。二十一年助平吐鲁番莽噶里克之乱。二十三年从清军征布拉呢敦、霍集占,授领队大臣
宋代著名瓷窑之一。在今浙江龙泉,因名。受越窑、婺州窑和瓯窑的影响,北宋时兴起的专烧青瓷的瓷窑。产品有白胎、黑胎两种。釉有厚、薄两类。早期产品以透明薄釉,刻划花装饰为典型。南宋中期,烧出代表龙泉特色的粉
明代绘本彩色全国行政区划图。绘成于正德七年(1512)至八年。现藏大连旅顺博物馆。原图无名,亦未标注制图人,因图下方有杨子器题写的跋文,故名。图纵164厘米,横180厘米。地域范围东北至塔山、忽八一带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淮安州置淮东安抚司。十四年改立总管府,二十年升为淮安路。治今江苏淮安市。辖境相当于今江苏赣榆、新沂以南,洪泽、盐城以北,安徽泗县、五河以东地区。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
官办企业。清光绪十七年(1891)张之洞创办于湖北江夏(今武汉市江夏区)马鞍山。资本来自汉阳铁政局。二十年正式出煤。
?—1331察合台汗国汗。怯伯之弟。1330—1331年在位。时汗国辖地东起畏兀儿,西至哥疾宁(今阿富汗加兹尼),西北至柯提(今阿母河下游东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