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知识>

中国伦理范畴之一。原指敬神或表示敬意而举行的仪式。始见于卜辞,作豐,为行礼之器,即用器皿盛双玉以作供奉,表示对上帝或先祖的敬重。《尚书·君奭》:“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意谓殷礼能同上天参配,所以享国久长。西周时,强调“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遂将“”推演为区别贵贱亲疏的行为规范和等级名分制度,而有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之说。孔子推崇周礼,主张“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朱熹注:“礼,谓制度品节也。”要求以周礼统一人们之视、听、言、动。老子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对“”持批判态度。战国时,荀子将“”之内涵予以扩大,谓其“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提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给礼赋予法的含义,主张礼与法相结合。汉代《白虎通》将礼规定为“五常”之一,成为当代和后世推行教化的重要内容,称“礼教”。北宋李觏提出“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直讲李先生文集·礼论第一》)。理学家以“”为“天理”之表现形式,朱熹称:“礼谓之天理之节文者,盖天下皆有当然之理,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之天理之节文”(《朱子语类》卷四十二)。认为守“”即是循天理,失礼即是违背天理。

猜你喜欢

  • 洛邑

    即雒邑。西周成王时由周公主持加以扩建,称成周城。战国时改称雒阳。三国时改雒为洛。

  • 仓律

    律名。关于粮草、种子贮存、发放和各类人员及牲畜用粮标准的单行法律。《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录有秦“仓律”二十余条。其中对粮草的存放、保管制度和奖惩办法有详细规定。

  • 王毛仲

    ?—731唐时高丽人。少事临淄王李隆基(玄宗)。授将军,掌东宫马驼鹰狗等坊,升大将军。先天二年(713),预除太平公主,授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兼知监牧使,封霍国公。奉公正直,不避权贵

  • 加级

    旧时官员之奖叙制度。清制,凡官员考核成绩优良,或有功绩者,均交吏部议叙,以资奖励。论叙之法分为两种:一曰纪录,一曰加级。纪录分三等,加级亦有加级一次、加级两次、加级三次之别。纪录三次之上为加一级,两者

  • 浪穹诏

    唐初滇西六诏之一。在今云南洱源。与邆赕诏、施浪诏合称为“三浪诏”。居民为乌蛮。诏主丰时,先附吐蕃,永昌元年(689)归唐。受封浪穹州刺史。丰时卒,子时罗铎立。时罗铎卒,子铎罗望立,与南诏作战,兵败,率

  • 司空曙

    ?—约790唐广平(治今河北鸡泽东南)人,一说幽州广平(今北京西)人,字文明(一作文初)。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为洛阳主簿、左拾遗,后贬长林丞。贞元中,以水部郎中充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府,终虞部郎中。其诗

  • 黑心符

    书名。唐于义方撰。一篇。作者认为,从皇帝到庶民,皆应男人制御女人,若女人掌权就会招致亡国。反对男人重婚续娶,以为会败身殒家。并自题本篇名“黑心符”,留为《颜氏家训》作一注脚。有《丛书集成》本。

  • 枢相

    五代、宋枢密使带相印或宰相兼任枢密使者称“枢相”。

  • 未入流

    官制术语。古代官制从三国魏开始,即分为九品。隋代称一品至九品官为流内,不入九品者称流外。流外称未入流,亦分为一品至九品。其后沿袭此制。明清未入流者不分品级,如典吏、驿丞、吏目、闸官、河泊所大使等官。其

  • 赵州陀罗尼经幢

    俗称石塔。在今河北赵县城内。建于宋景祐五年(1038),用石料叠砌,高约18米,平面为八角形,幢身分五节,下大上小,逐节缩短,下有幢座,上有幢刹。幢座束腰刻有金刚力士、“妇人掩门”等像,以及莲花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