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泥
又称斡泥、和尼、俄尼、和泥、禾泥、倭泥、豪泥。元、明、清时今哈尼族的自称。前身为唐代“和蛮”。主要来源于古昆明人。保有父子连名制、火葬等习俗。元明以来,主要聚居在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元江、墨江、思茅等地,散及周围一些地方。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形成多种支系及称谓。见于清代记录的,有以服饰为区别的黑窝泥、白窝泥,又有罗缅、豪尼、卡惰、必约、黑铺、儒比、喇乌等称谓。
又称斡泥、和尼、俄尼、和泥、禾泥、倭泥、豪泥。元、明、清时今哈尼族的自称。前身为唐代“和蛮”。主要来源于古昆明人。保有父子连名制、火葬等习俗。元明以来,主要聚居在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元江、墨江、思茅等地,散及周围一些地方。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形成多种支系及称谓。见于清代记录的,有以服饰为区别的黑窝泥、白窝泥,又有罗缅、豪尼、卡惰、必约、黑铺、儒比、喇乌等称谓。
即《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由广西向湖南进军途中,以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名义发布的文告。指出阎罗妖及其妖徒鬼卒等“魔鬼”(影射清朝封建统治者)是“人民仇敌”,号召群
在今河南荥阳市北,古荥泽受河水口,《战国策·燕策二》:苏代曰:“决荥口,魏无大梁”,即此。
清代著名经学流派。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历史地理、天文历算、金石乐律、校勘辑佚等各方面。研究方法重视实证,长于考据。每考一字,列举直证、旁证,往往累数千言,号称“实事求是”,
即“於都斤山”。
?—1216金契丹人。原为耶律留哥部属。金贞祐元年(元太祖八年,1213),耶律留哥自立为王,以他为郡王。十一年,于澄州(今辽宁海城)自称为帝,国号辽,年号天威。方逾月,为部下所杀。
清代调派官员的一种方法。清制,各省督抚因本省官员不敷差遣,奏请由候选人员中拣选若干员,分发各该省委用,称拣发。
?—317西晋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西北)氐人。前仇池国君。原姓令狐,为百顷氐王杨飞龙外甥。西晋武帝时,飞龙率部返略阳。无子,以其为子,改姓杨。飞龙死后,于晋元康六年(296)底率众还居仇池(今甘肃成县
书名。近人麦孟华撰。一册。录麦氏诗三十余篇,词十七首,多为戊戌变法以后之作。附有诗文十篇,为作者死后,亲友罗惇曧、梁启超、曾广钧等之挽辞。1936年印行。
阶官名。北宋政和二年(1112)重定医官阶官名,改军器库使置,从六品。
上任就职。《礼记·曲礼上》:“莅官行法。”孔颖达疏:“涖(莅),临也。官,谓卿大夫士各有职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