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索兴
俄国人。汉学家。清雍正七年(1729)随第二批东正教布道团抵北京,研习满、汉文字。曾任理藩院译员,并教授俄语。乾隆六年(1741)返俄后,在彼得堡科学院讲授汉、满文。曾将满文《八旗通志》中五卷及满文《亲征平定朔漠方略》译成俄文,并译注有《资治通鉴纲目》及《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另译有《异域录》,为第一部俄译本,闻名于欧洲汉学界。
俄国人。汉学家。清雍正七年(1729)随第二批东正教布道团抵北京,研习满、汉文字。曾任理藩院译员,并教授俄语。乾隆六年(1741)返俄后,在彼得堡科学院讲授汉、满文。曾将满文《八旗通志》中五卷及满文《亲征平定朔漠方略》译成俄文,并译注有《资治通鉴纲目》及《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另译有《异域录》,为第一部俄译本,闻名于欧洲汉学界。
古代交往礼之一。又称裸或肉袒。《礼记·郊特牲》载,行礼人脱去上衣左袖,露出左臂,是恭敬之极的仪态。古射礼、丧礼和敬老礼都用到它。又有人用此礼表示请罪并愿意接受处罚,如廉颇曾“肉袒负荆”向蔺相如谢罪。据
①(?—1182)宋人。初为黎州(今四川汉源)大安寨统率土丁的寨将。淳熙八年(1182年),因不堪知州龚总苛役土丁、寨民,遂率众起义,攻打州城。后为黎州统领官刘大年击败,被俘杀。②(?—1914)清末
当*轵道之险,故名。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北,“太行八陉”的第一陉,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十九年(394),“燕主垂顿军邺西南,月余不进。西燕主永怪之,以为太行道宽,疑垂欲诡道取之,乃悉
又称剔刺纹。古代陶器纹饰。一般为陶器成型后,以锥形工具剔刺其表面所形成。多见于新石器时代。
?—1643明宗室。楚昭王朱桢后裔(楚恭王朱英子)。 万历六年(1578)封世子,八年袭封楚王。三十一年宗人华越等上书称其为异姓子,大学士沈一贯护之,事息而真伪竟不明。
梵文Caturmahabhuta的意译。佛教名词。地、水、火、风之合称。构成色法的基本原素。据《俱舍论》卷一:“四大”分假、实二种。“实四大”,亦称“四界”或“四大界”,指坚、湿、暖、动四种属性。性坚
元代诸王封号。授兽纽金印。至大元年(1308),云南王也先帖木儿进封。
?—1105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懿叔。以父荫为新繁主簿。熙宁时行募役法颇有力,入为三司磨勘官,得隐匿数十万缗。元祐初为夔路转运判官,尽发所储盐出卖,关征增数倍。又主管秦、蜀茶马公事,以茶易战
周武则天年号(695)。
即“噶匝纳齐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