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
春秋周畿内邑。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子朝之乱,其党尹莘“攻蒯,蒯溃”。杜预注:“河南县西南蒯乡是也。”
春秋周畿内邑。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子朝之乱,其党尹莘“攻蒯,蒯溃”。杜预注:“河南县西南蒯乡是也。”
966—992宋太宗次子。初名德明。太平兴国七年(982),封广平郡王。八年,改名元佑,进封陈王。雍熙三年(986),改今名,为开封尹兼侍中。赵普为同列所排斥,他上表言普开国忠臣,愿复以为相。太宗从之
官名。金代招讨司置,员二人,从四品,佐招讨使招怀降附、征讨叛离。元代招讨司不设达鲁花赤者亦置一人。明代或置副招讨,为七官名号。
即浰头山中浰。在今广东和平县北。明中叶李文龙、江月照等瑶、僮起义军设寨于此。
明代僧兵。由山西五台山僧人应募组成。
①宋人。原为梁山泊(今山东梁山、郓城、巨野之间)渔民,为反抗金军南下,以舟数百活动于梁山泊。东京留守杜充以为武功大夫、忠州刺史,军中号为张敌万。后率舟师南下,至鼍潭湖,积茭敷泥为城,众至万余,活动于樊
?—598隋京兆栎阳(今陕西西安北)人,本姓鱼。祖居灵武。少雄毅,有胆气,善骑射,后折节读书。仕北周,为石州总管。入隋,进位大将军,迁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尚书右仆射。曾出使突厥,使其内附。后平岭
又名泥流。东晋时焉耆王。龙会子。杨宣讨西域时,先战后降;吕光讨龟兹,又降吕光,并于吕光立国后遣子入侍。
晋、南朝帝王平居所戴之帽。高顶,以白纱为之,取其贵重。南朝宋寿寂之杀废帝,众拥立湘东王或,时事起仓猝,犹著乌纱帽,乃呼主衣以白纱帽代之。后齐萧道成、梁侯景篡立,均著白纱帽。
在今河北临漳县南境。本东魏天平渠。咸亨三年(672)复开。《新唐书·地理志》相州尧城县(今河南安阳市东):北四十五里有万金渠,引漳水入故齐都领渠以溉田。
书名。明詹荣撰。八卷。荣字仁甫,别号角山,山海卫(今河北秦皇岛东北)人。嘉靖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兵部左侍郎。是书记洪武十四年(1381)创设山海关以来,其地之地理、关隘、建置、官师、田赋、人物、祠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