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宗浚
清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字叔裕。谭莹子。同治进士,授编修。光绪二年(1876)散馆,任四川学政。历任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功臣馆纂修,云南粮储道等职。少承家学,治《文献通考》,精历史沿革。在国史馆负责纂修《儒林》、《文苑》二传。尚著有《辽史纪事本末》、《希古堂文集》、《希古堂诗集》等。
清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字叔裕。谭莹子。同治进士,授编修。光绪二年(1876)散馆,任四川学政。历任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功臣馆纂修,云南粮储道等职。少承家学,治《文献通考》,精历史沿革。在国史馆负责纂修《儒林》、《文苑》二传。尚著有《辽史纪事本末》、《希古堂文集》、《希古堂诗集》等。
学校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贵州巡抚邓华熙以贵山书院为基础扩建而成。设备斋、正斋两项,日订课程,分班督课,学生正额一百二十名。正斋教习五人,课经史、政治、图算、西艺等学;备斋教习四人,课经史、文
见“北四阁”。
1777—1802清广东博罗人。天地会首领。嘉庆七年(1802),率众万余人于博罗树旗起义,自称大王。旋遭两广总督吉庆镇压,遂据守罗浮山,屡战清军。后兵败于博罗、增城交界处周山,被俘遇害。
①秦置。治今山东郯城县北。为东海郡治。隋属下邳郡,唐初废入下邳县。秦末秦嘉、朱鸡石等起义,围东海太守于此。②东晋初割吴郡海虞县(今江苏常熟市)北境侨置。永和中,侨治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南朝宋元嘉八年
官名。明建文中改文华殿大学士置,品阶、职掌同。永乐初复旧称。
1718—1766清满洲正黄旗人。高宗后、佐领那尔布女。高宗继位前为侧福晋。乾隆二年(1737)封娴妃,后进贵妃。孝贤皇后死后进皇贵妃,摄六宫事。十五年册为皇后。三十年随高宗南巡至杭州,因事忤高宗意,
亦作青羊观、青羊肆。道教名观。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汉扬雄《蜀王本纪》:“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郡青羊肆寻吾’”,故名。明初蜀王重建。《明史·张献忠传》:“诡开科取士
官署名。宋建炎四年(1130),以宰相兼知枢密院事,罢御营使及官属,以其事归枢密院机速房,绍兴二十九年(1159)废。开禧元年(1205),韩侂胄为平章军国事,对金备战,又置机速房于私第,以防枢密院泄
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将作大匠属官有左右前后中校令丞。主领工徒掌修作事。《汉书·昭帝纪》:元凤四年(前77)孝文庙正殿火,“发中二千石将五校作治,六日成”。五校即左右前后中校。成帝阳朔三年(前22
①(?—516)北魏顿丘(今河南浚县)人,字昙定。少有文才。孝文帝时拜长乐太守,政务清静,征行河南尹,豪右权戚颇惮之。宣武帝时,拜度支尚书,领御史中尉。时京兆王元愉反于信都(今河北冀州),奉命以持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