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官郎中
官名。魏、晋、南北朝与都官郎互称,为尚书省都官曹长官。唐武德三年(620)定制为刑部都官司长官,从五品上。龙朔二年(662)改名司仆大夫,咸亨元年(670)复旧。五代沿置。北宋前期为五品寄禄官,不预司务。元丰改制后,始为职事官,从六品。元祐元年(1086)兼领司门,绍圣元年(1094)诏都官、司门二司互置郎官一员。南宋隆兴元年(1163)兼领比部、司门事。明初亦置,员一人,正五品,洪武二十三年(1390)罢。
官名。魏、晋、南北朝与都官郎互称,为尚书省都官曹长官。唐武德三年(620)定制为刑部都官司长官,从五品上。龙朔二年(662)改名司仆大夫,咸亨元年(670)复旧。五代沿置。北宋前期为五品寄禄官,不预司务。元丰改制后,始为职事官,从六品。元祐元年(1086)兼领司门,绍圣元年(1094)诏都官、司门二司互置郎官一员。南宋隆兴元年(1163)兼领比部、司门事。明初亦置,员一人,正五品,洪武二十三年(1390)罢。
又名濡须水。即今安徽巢湖市东南裕溪河和无为县东西河。因濡须水流经七宝、濡须两山间,两山对峙,中有石梁,凿石通流得名。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刘铸大破金兵于此。
官署名。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置。秩正三品。隶八不沙皇后位下。有寺卿、少卿、寺丞等官。
官名。汉时,西域近匈奴各国常有以“却胡”、“击胡”为名之官。鄯善(楼兰)、焉耆有却胡侯,疏勒、龟兹有击胡侯,龟兹又有却胡都尉、却胡君,危须、焉耆有击胡都尉,危须尚有击胡君。
1764—1848英国人。外交官、作家。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随英使马戛尔尼来华,任使团参赞。著有《中国之行》(1804)、《马戛尔尼生平片断及其未刊文稿选》等。
见“横班”。
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鱼儿沟。1976—1978年发掘。石室盖木,多人丛葬。出土大量彩陶器、木器、铜器、海贝、兽骨等。彩陶图案以三角纹为主。晚期见丝织物、铁器。系古代车师墓葬遗存。
官名。汉代属黄门,主传译与奉使。时西域诸国亦设此官,或分左、右。三国魏沿之。西域戎部译长,第八品。
官名。南宋绍兴二年(1132)置。掌管理尚书省六部门钥,选升朝官文臣有才力者充任。
一作栅江,即濡须水。源出巢湖,下游入长江处在今安徽无为县东南濡须口以东的栅口,与濡须水下游不同。
战国时秦国人。韩宣惠王二十一年(前312),楚国攻韩雍氏(今河南禹州东北),韩求救于秦,秦未发兵而遣其入韩。他对韩相公仲说:秦扬言救韩而阴善于楚,韩胜则与韩共乘楚,韩败则乘机占有韩的三川(今河南黄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