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十三州记》。书名。北魏阚骃撰。十卷(一说十四卷)。书成于阚骃仕北凉时期。记载魏晋十六国政区沿革、新旧县之方位、地名取义、山川、道里、古迹、风俗、民族、四邻等。刘知几《史通》评述“阚骃所书,殚于四
南宋潼川(治今四川三台)人,字叔永。嘉定进士。累官著作郎,兼权直舍人院,轮对时主张先内修政治,再合内修外攘为一事。后京城火灾,又上书指出战争和酷吏更甚于火。累迁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疏言谨政体、正
明洪武二年(1369),改扬子县为仪真县。治今江苏仪征市。属扬州府。清雍正元年(1723),复改仪征县。
明清时一些地区业主之别称。相传明季辽饷一年两纳,一些拥有少量土地的农民,因交不起辽饷而被迫将土地出售给有势力者,再从他们手中租回耕种,故呼业主为势头。
①蒙古族乞颜—孛儿只斤氏贵族所建王朝。金泰和六年(1206),成吉思汗(元太祖)建立蒙古国,汗位传窝阔台(太宗)、贵由(定宗)、蒙哥(宪宗)至忽必烈(世祖)。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在开平即位。至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之长城。楚“方城”之称始见于《左传》、《国语》。《左传·僖公四年》屈完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国语·齐语》记齐桓公“遂南征伐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韦昭注:“方城,
1599—1659明末苏州常熟(今属江苏)人,原名凤苞,字子久,后改字子晋,号潜古。嗜书成癖。应试不第,乃回乡以收集、刊刻古书为业。用重价购得书约八万四千余册,藏于汲古阁,并延名士校勘。刻印有《十三经
官名。明代派出总镇一方的武臣,均为总兵官或副总兵,称镇守某处总兵官或副总兵官。
旧俗以子、卯、午、酉年为婚娶所忌之年。其年娶妇之当日,舅姑与新妇不能相见,称为当梁。唐建中元年(780),以“礼无所据”而禁断。
官名。北魏前期置,为尚书省库部曹长官。《魏书·尉古真尉地干传》:“太宗时,为左机令。世祖少而善之,即位,擢为库部尚书,加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领侍辇郎。”太和改制时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