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儿罕山
元代地名。又作不里罕哈里敦、不而罕哈勒敦。“不儿罕”意为“佛”、“神”,“哈里敦”意为“山”。即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支。据《元朝秘史》载,成吉思汗二十二世祖孛儿帖赤那始移居不儿罕山。成吉思汗青年时代,为躲避敌人,逃上该山,立誓告天,子孙祭祀不儿罕山。为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之源,被视为蒙古人祖先肇基之地。
元代地名。又作不里罕哈里敦、不而罕哈勒敦。“不儿罕”意为“佛”、“神”,“哈里敦”意为“山”。即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支。据《元朝秘史》载,成吉思汗二十二世祖孛儿帖赤那始移居不儿罕山。成吉思汗青年时代,为躲避敌人,逃上该山,立誓告天,子孙祭祀不儿罕山。为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之源,被视为蒙古人祖先肇基之地。
古桥名。①一名蒲津桥,战国秦昭襄王时建,故址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间黄河上。 ②后汉永和五年(140),护羌校尉贯友督建,故址在今青海贵德县南黄河上。后吐谷浑、吐蕃皆建桥于此。 ③
见“马悟真”(176页)。
即“和硕”(1444页)。
远古部族名。亦作汪罔氏。传说该部原居于今浙江北部,其君主防风氏奉命守封嵎山(封山、嵎山之合称,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南),夏禹大会诸侯于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防风氏违令后至,被杀示众。周代,北迁为※长
即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三年(583)在此设置榆林关。七年(587)又置榆林县。二十年(600)改为胜州,故城原为汉代云中郡沙南县城,隋朝在此城遗址的基础上筑胜州新城,城呈长方形,
?—1153金海陵王生母。大氏。渤海王室后裔。昊天之女。生于辽阳(今辽宁辽阳市)。金辽王完颜宗干次室,生海陵。与正室徒单氏“相得甚欢”。海陵成年后以其母与徒氏单有嫡庶之分,心常不安。海陵即位后,于天德
怒语音译。解放前云南省碧江县怒族对氏族公有土地的称谓(福贡县怒族称“阿木拉麻”,贡山县怒族称“马大木娃”)。凡本氏族成员均可开垦耕种,但只有使用权利,不能进行买卖,一经丢荒,他人便可开垦耕种。到20世
?——1863清代新疆色勒库尔回庄(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伯克。塔吉克族人。原为塔吉克族民族英雄库尔察克卫士。库尔察克死后二年,受命接任阿尔钦(阿奇木伯克)。在职期间,为缓和与坎巨提及周邻部落关系
即“完颜乌带”(1149页)。
见“纥骨”(9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