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夫余
古代夫余族的一支。源出橐离(古貊族的一支,或说即北夫余)。史无专传,所指和所在可归为二说:一说是北夫余东迁的一支,地在东海之滨的迦叶原之地(迦叶原地无考),高句骊始祖朱蒙从其所出;后高句骊强大后,其王以不臣服高句骊,被杀;南北朝之豆莫娄和唐之达末娄,即其国被高句骊灭亡后北渡“那河”的“遗人”。一说即秦汉时立国于松嫩平原的夫余,此又分为两种说法,或说是其在晋代被慕容氏击破后逃到北沃沮时的别称,或说是夫余“西徙近燕后对西徙前夫余的称呼”。
古代夫余族的一支。源出橐离(古貊族的一支,或说即北夫余)。史无专传,所指和所在可归为二说:一说是北夫余东迁的一支,地在东海之滨的迦叶原之地(迦叶原地无考),高句骊始祖朱蒙从其所出;后高句骊强大后,其王以不臣服高句骊,被杀;南北朝之豆莫娄和唐之达末娄,即其国被高句骊灭亡后北渡“那河”的“遗人”。一说即秦汉时立国于松嫩平原的夫余,此又分为两种说法,或说是其在晋代被慕容氏击破后逃到北沃沮时的别称,或说是夫余“西徙近燕后对西徙前夫余的称呼”。
清四川甘孜东科土司。藏族。原为百户。宣统元年(1909),甘孜孔撒女土司央机携印潜逃,拿获革职后,该土司愿呈缴印信、号纸及东科地方,恳请保留东科寺。后经川督赵尔丰奏准,将土司印信、号纸呈缴甘孜委员,将
见“耶律雅里”(1321页)。
书名。蒙古语称“额尔德尼·额利赫”。蒙古编年史。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左翼后旗协理噶尔丹台吉编著。成书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该书记载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世及其以前十五世的佛事活动。除叙述蒙古一般
见“道克顿”(2299页)。
?—1629明末四川永宁土官。彝族。世居永宁(今四川叙永县西南)。系永宁宣抚使奢效忠亲弟奢尽忠子。幼孤,由效忠妻奢世统抚养13年。万历(1573—1620)初,效忠卒,世统欲借其名以嫡长夺宣抚司印,聚
即“夹谷清臣”(749页)。
唐代六诏之一浪穹诏王。乌蛮。※丰时之孙。父时罗铎死,继位,受唐封为浪穹州刺史。南诏攻其地,抗拒之,经数战兵败,率其部落退保剑川(今云南剑川县南),改称剑浪。卒,子望偏立。参见“浪穹诏”(1944页)。
?—996辽代将领。名又作吴留。字逊宁。契丹族。国舅宰相※萧斡子。史载其有胆善谋。辽圣宗即位时,统和元年(983)二月,娶承天太后三女越国公主延寿,拜驸马都尉,受任南面林牙,掌文翰。寻从宣徽使耶律阿没
西夏佛寺。仁宗乾祐二十年(1189)为仁宗即位五十周年印施《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延请宗律国师、净戒国师、大乘玄密国师、禅法师在此作大法会,凡十昼夜,施食、诵咒、读经、饭僧、济贫、释囚,散发4种佛
488—527北魏大臣。一作源子邕。字灵和。先世为河西鲜卑秃发氏。※源贺孙。少好文雅,笃志于学。初为秘书郎,迁太子舍人、凉州中正。延昌四年(515),孝明帝元诩继位后,转奉车都尉,迁司徒属,历任太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