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义都珞巴语

义都珞巴语

我国自称义都的珞巴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察隅县南部与印度接壤的地区,使用人口100左右。印度占领区域约有7千人使用。与其他珞巴语差别很大,与达让僜语比较接近。以察隅县上察隅的义都珞巴语为例,语音特点有单辅音31个。塞音、塞擦音分清、浊、清送气3套。塞擦音有舌尖前、卷舌、舌面前3套。无唇齿音。有复辅音18个,分4类:一类是同部位的鼻冠与浊塞音、浊塞擦音构成6个二合复辅音;二类是双唇、舌根、喉门部位的辅音与卷舌半元音构成8个二合复辅音;三类是双唇塞音与边音构成2个二合复辅音;四类是2个三合复辅音。有6个单元音,16个复元音。复元音分3类,一类是后响复元音7个,由i、u介音加主要元音构成;二类是前响复元音6个,由主要元音加i、u韵尾构成。三类是3个三合复元音。节尾辅音有m、n、η。有4个声调,区别词义的作用不很大。语法特点: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形态不丰富。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情感词、连词10类。名词有复数和指小范畴,用在名词后加助词表示。量词不丰富,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数词和量词连用时为量词在前,数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和多数,第一人称多数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用疑问语素ka55组成代表不同对象的疑问代词。动词有体、态、方向等语法范畴。体分将行、进行、已行、完成、经验等5种,均用后加成分表示,不同人称所加的附加成分有一定区别。态分自动、使动、互动、被动4种,自动与使动用动词词根辅音清浊屈折交替的方式和加后加成分的方式表达。互动和被动是在动词后加附加成分的方式表达。方向范畴分向心和离心组,各用4个不同后加成分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和方式。存在动词有类别范畴,但不丰富。形容词重叠表示状貌、性质的逐渐改变。结构助词有限制、施动、受动、工具、从由、比较等类,句法作用较大。句子的基本语序为主一宾一谓,名词、代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前,数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状语既可在谓语前,也可在谓语后。词汇特点: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占词汇的大多数。构词的主要方式为派生和合成,这两种构词方式都很能产。有丰富的构词词头,分低调和高调两类。词尾不如词头那么丰富。合成构词的主要方式有并列、限制、表述、支配、补充等。借词主要来源于藏语和汉语,多数采用音译方式吸收借词。

猜你喜欢

  • 庙仓地

    清代蒙古地区喇嘛佛教寺庙的土地。也称香火地。来源主要是蒙古王公、牧民布施给寺庙的土地,或将旗公有地赠予寺庙。由寺庙札萨克喇嘛支配,交沙比纳尔或寺庙所属民户放牧或耕种,以获取收益。

  • 四朗多布结

    清代西藏地方官员。藏族。原为前藏四品代本。曾任驻瞻对官员。光绪二十八年(1902),补授噶伦,翌年,因办事乖戾革职。三十二年(1906),噶勒丹池巴罗布藏坚参呈称,其尚袭有乾隆帝赐予其祖先的札萨克台吉

  • 乜克力

    蒙古旧部名。又作磨可里、灭乞里、麦克零、野乜克力等。一说为畏兀儿近族,或认为是突厥后裔。历唐、宋、元诸代,均居于天山一带。明中期,其首领之一癿加思兰率部众三、四百人驻牧于吐鲁番地面。天顺(1457—1

  • 析纥便部

    见“纥便部”(945页)。

  • 即“乌珠留若鞮单于”(353页)。

  • 阿伦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七年(1409)十月,女真首领也加哈等来朝,于其地置卫,以也加哈为指挥佥事、歹羊哈等为千百户、镇抚。在今内蒙古阿荣旗阿伦河流域。

  • 西纳格西

    13世纪藏传佛教萨迦派僧人。藏族。青海塔尔寺西纳活佛世系先祖之一。属东氏家族,为黄色尼东族的西纳支系。早年在卫藏学经,属萨迦教派学者。后赴蒙古,大约于1211—1215年,在蒙古本土谒见成吉思汗,相传

  • 一夫多妻制家庭

    一个男子娶一个以上女子为妻组成的家庭形式。源于群婚制,为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典型的家庭形态,并长期残存于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此类家庭常与一妻多夫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并存,非普遍通行的形式。最初出现于母系氏族

  • 阿昔洞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隶属松潘卫(治今四川松潘县)。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在其族地置阿昔洞簇长官司,任命当地部落首领为长官。参见“阿昔洞簇长官司”(1248页)。

  • 伊蠡王

    匈奴王。名佚。率部驻牧伊和谷(在今新疆腾格里山)。东汉安帝延光三年(124),为西域长史班勇所率龟兹兵万余击败,退出车师前部。自是汉与车师前部复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