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交换婚

交换婚

一种集团与集团或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交换妻子或丈夫的婚姻形式。萌芽于两合氏族外婚制阶段。当时禁止男女在本氏族内互相婚媾,而是甲乙两氏族结成互婚联盟,各以对方氏族之异性为夫妻。此称直接交换婚。由于两个氏族之间男女人数很难大体相当,以及生产进步与自然选择作用等的影响,在两氏族交换之外还有三氏族或多氏族之间的三角交换或多边交换。进入交换圈的氏族越多,男女人数也容易达到平衡。此类交换亦称间接交换婚。氏族制解体后,交换婚以变异形式残存于阶级社会中,表现为2个家庭或两个男子之间互换女子。通常有3种情况:第一为对等交换,即2个男子各以一个姐妹或血缘近亲女子互换给对方为妻。若交换两家同时举行婚礼,又名“同期交换婚”。各民族中过去流行的姑舅表婚或姑舅表交错从表婚,虽系交换婚的特殊形式,仍属对等交换范畴。第二为优惠交换。可分为2类:一为“信用交换”,即男子当时无适龄姐妹与对方互换,而是承诺将来还给对方一女,便先得到妻子;二为“任意交换”,即得到新娘的男子,获准今后有条件时还给对方一女为妻,无条件时可以不还。第三为补偿交换。在阶级社会里,妇女被视为男子的私有财产,双方男子在交换时,按新娘的美丑、年龄确定女子的身价,由身价低的一方向身价高的一方支付一定的实物或现金,作为补偿。中国古代不少民族盛行交换婚;南诏王阁罗凤之姐嫁白崖诏主生时傍,时傍又将女儿嫁给阁罗凤;鲜卑慕容元真把女儿嫁给昭成帝什翼犍,昭成帝遂以烈帝女妻慕容元真;北凉沮渠牧犍亲自把妹妹送给北魏太武帝做左昭仪,不久,牧犍即娶到太武帝的妹妹武威公主;东西魏帝室竞相与柔然可汗阿那瓌行交换婚,结为姻好等。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土、裕固、哈萨克、赫哲、畲、黎、珞巴、傈僳、高山族中的曹人和布农人、彝族支系他鲁人、福建宁化汉族客家人等,均存在两个男子互换姐妹为妻的风俗。通过姑舅表婚或交错从表婚以达到换妻目的之婚俗,更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交换婚造成不少毫无爱情的婚姻,但也有学者认为,它有助于限制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婚的发生,有利于巩固一夫一妻制。

猜你喜欢

  • 罟罟

    即“固姑冠”(1431页)。

  • 延芳淀

    辽代地名。位于今北京通县之南。据记载,时淀方数百里(一说“里”为“亩”字之误),水面广阔,春时鹅鹜多聚,夏秋盛产菱芡。辽圣宗※耶律隆绪时,辽宋关系频繁,皇帝常驻南京(今北京),尤其是统和二十年(100

  • 光陵

    金陵墓名。天会十四年(1136),熙宗追谥※完颜函普为景元皇帝,庙号始祖。皇统四年(1144),号其陵墓曰光陵。原在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附近。正隆元年(1156)十月,迁葬于中都大房山(今北

  • 福咸

    ?—1860清朝大臣。蒙古正红旗人。乌齐格里氏。文华殿大学士倭仁子。道光三十年(1850),由贡生分发河南,以知县用。咸丰三年(1853),以守城出力,由巡抚陆应谷奏保,赏知县衔。四年,以直隶州知州在

  • 夏日阿旺程列嘉措

    1678—1739清代青海隆务寺高僧。藏族。出生于隆务寺昂��贡保家。从巴索济龙阿旺贡却尼玛前出家为僧。康熙三十六年(1697),赴西藏朝拜五世班禅罗桑益希和六世达赖仓央嘉

  • 通谟克

    ? —1739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墨德卓哩克图子。康熙五十三年(1714)父卒,袭一等台吉,援札萨克。以居地近乌梁海,受命辖之。五十六年(1717)

  • 阿牛

    1634—1672清代青海玉树十六代囊谦王。藏族。※尕玛拉德之子。顺治三年(1646),赴拉萨朝拜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和蒙古汗王固始汗,贡献方物。赐以“米旺仁庆南杰”称号,并颁锦缎文册,承认其对囊谦部

  • 大定沙坝土千户

    清代四川羌族地区土司名。司治今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县回龙乡(沙坝)。千户苏姓。顺治时(1644—1661),颁给号纸,无印信,年纳麦粮7.5石。

  • 天义德

    清代至民国年间蒙古地区著名旅蒙商号之一。与※大盛魁、※元盛德合称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三大号”。其成立晚于大盛魁数年。自康熙(1662—1722)年间起,约有200余年的历史。由郭、范、马三姓创办,

  • 拉喜彭楚克

    清朝前期蒙古族著作家。其著作《水晶珠》是蒙古文献中重要著作,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并收录了蒙古古代传说故事。如《孤儿传》就是有240余行的短篇叙事诗。该书得到国内外蒙古学家的重视,西德、日本均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