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倭里罕之乱

倭里罕之乱

清代咸丰年间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反清叛乱。倭里罕,又称倭里罕和卓,倭里罕条勒,为张格尔弟巴布顶之子。咸丰(1851—1861)初年以前,曾多次伙同卡塔条勒(迈买的明)、铁完库里和卓等煽动叛乱,均以失败告终。咸丰七年(1857),在浩罕封建主和南疆阿斯图阿尔图什庄大阿訇密尔爱玛提支持下,又发起叛乱。五月十四日,倭里罕率随从30余人,伪装成商人,先夺取喀浪圭卡伦。次日凌晨,又暗结喀什噶尔(今喀什)无业浩罕人,于南门外放火,攻占“回城”。寻一面遣兵猛攻喀什噶尔汉城,一面分兵进军英吉沙尔。时因沙俄利用塔城人民火烧沙俄贸易圈事件向清廷实行军事讹诈,伊犁无力给南疆多派援军,守城清军处于守势。叛军势益猖獗,复遣人往攻叶尔羌(今莎车),又筑堤坝堵水灌喀什噶尔汉城。清军英勇奋战,屡挫叛军。清廷遣领队大臣锡拉那前往应援。援军在叶尔羌头台大败叛军,毙敌700余,生擒40余,缴获抬炮6尊,鸟枪30余支。叛军因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倭里罕知大势已失,八月三日率残众逃出卡外。所掠财物共装40余驮马和1000余驮驼。它是继张格尔事件后又一大规模暴乱。在其占领喀什噶尔时期,横征暴敛,大肆掠夺,任意草菅人命,至以杀人为乐,使南疆地区又遭受一次重大浩劫。

猜你喜欢

  • 忽把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嘉靖(1522—1566)间设。《满洲源流考》改作喀巴卫,并说清代喀巴岭,在凤凰城(今辽宁省凤城县)西南30里。

  • 桂家

    亦作贵家。南明桂王(永历帝)入缅所遗官族及随从之后裔,明亡后分散于滇西南及木邦一带,逐渐形成桂家集团,经百余年繁衍生息,至清乾隆时(1736—1795)势力强盛,在其首领宫里雁统领下,于木邦开办※波龙

  • 善宁

    见“耶律燕哥”(1324页)。

  • 阿克敦

    1685—1756清朝大臣。满洲正蓝旗人。章佳氏。字仲和、立恒、恒严。康熙进士。五十七年(1718),擢内阁学士。六十一年(1722),擢兵部右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充纂修圣祖实录副总裁。雍正元年(1

  • 海青牌

    元朝乘驿凭证之一种。又称海青符。有海青金牌、海青银牌之分。因牌上铸有海东青图像,故名。牌呈圆形,故又称※圆牌或圆符。专为军情大事而设,元代驿传一般公事差遣凭※铺马圣旨乘驿,遇军务之急,则凭海青牌乘驿。

  • 张胜温

    宋代云南大理国画师。白族。宋孝宗淳熙七年(大理国段智兴盛德五年,1180)绘《大理国梵画长卷》(俗称《张胜温画卷》)。《北京故宫博物院提要》称其为“大理国描工”。据画卷知其为大理国段智兴(1172—1

  • 任得敬分国

    西夏外戚篡国事件。任得敬本宋朝西安州(今宁夏海原县西)通判。降夏后,以献女给仁宗李仁孝为妃,又领兵镇压部民起义之功,由西平都统军被召入朝,为尚书令、中书令、国相,进爵楚王。在朝擅权,穷兵黩武,培植私党

  • 公田制

    辽圣宗时屯田戍边的一种田制。是时沿边各置屯田戍兵,以种田积谷代替军饷。规定诸屯田在官斛粟不得擅贷,在屯者力耕公田,不输税赋,是为公田制。

  • 库腾

    见“阔端”(2273页)。

  • 喀尔喀右翼旗

    见“喀尔喀右翼部”(2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