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及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现有人口33538人(1990)。“塔吉克”,为本民族自称。民间传说,意为“王冠”。先民可追溯至公元前帕米尔高原东部伊朗语支诸部落。古为朅盘陀国(又称喝盘陀),为东、西方往来重要通道。唐开元(713—741)中,曾于其地置“葱岭守捉”,元称色勒库尔,为察合台后王封地。居民多半农半牧。清乾隆(1736—1795)中,以西北地区全部统一,称之“色勒库尔回庄”,置五品阿奇木伯克,归叶尔羌办事大臣管辖,定每年纳黄金27两7钱。道光(1821—1850)时,以张格尔等叛乱,屡受浩罕封建主侵扰,库尔察克和吐尔阿沙领导人民,与侵略者展开长期斗争,坚决予来犯之敌以沉重打击。近代以来,不断奋起,积极参予抗击英、俄扩张主义势力的斗争,许多青年群众,与柯尔克孜族青年一起,组成“色勒库尔绥远回队”,肩负起保卫祖国边防任务。1945年,在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影响下,与柯尔克孜族人民,共同发动“蒲犁革命”,严厉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新疆的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贡献。居民操塔吉克语。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支。没有文字,通用维吾尔文。多信仰伊斯兰教十叶派的伊斯玛仪勒派,崇奉“依禅”。解放前,主要经营畜牧业,兼营农业,耕地大部分为地主、富农掌握,生产技术落后。解放后,因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地主和大牧主特权,生产有较大发展。婚姻多由父母包办,有早婚和近亲结婚习惯。婚礼仪式隆重。爱好歌舞,喜吹鹰笛,民间口头文学和工艺美术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高原生活特色。

猜你喜欢

  • 伊都立

    ?—1753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伊尔根觉罗氏。大学士※伊桑阿第三子。康熙三十八年(1699)举人。历任内务府员外郎中,办理内务府总管事务。雍正元年(1723),迁詹事府詹事,充日讲起居注官,历兵部

  • 完颜亨

    ?—1154金宗室、大臣。本名孛迭。女真族。完颜氏。太祖※阿骨打孙,梁王※完颜宗弼子。熙宗(1135—1149年在位)时,封芮王,授猛安,加银青光禄大夫。海陵王天德元年(1149),加特进,拜右卫将军

  • 卡尔信

    见“宗”(1523页)。

  • 北安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二等级封号之一,授螭纽金印。至元十九年(1282),世祖忽必烈第四子那木罕由北平王改封。

  • 济农

    明代蒙古仅次于大汗的职位。亦译作吉囊、吉能等。副王、副汗之意。史界一般认为出自汉语“亲王”,此外也有认为出自汉语“郡王”、“政王”、“晋王”、“君王”等。《蒙古源流》称:“上天有日月二物,下土有大汗、

  • 王甲部

    建州女真诸部之一。又称完颜部、王家部。位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兴京老城镇东北,吉林省通化市西南王家大堡附近。辖地在佟家江及新开河、富尔等江流域,以农猎为生。明万历十六年(1588),被努尔哈赤收服。

  • 踏桥

    朝鲜族民间传统岁时习俗。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现在,此俗已消失。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上元条载:夏历正月十五日,“都人士女倾城而出……散至诸桥,往来达夜不绝,谓之踏桥”。又据李朝金迈淳《洌阳岁时记

  • 乞离明

    即“永丹”(634页)。

  • 永北傈僳族反土司斗争

    见“永北起义”(637页)。

  • 甘珠尔

    藏文大藏经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藏语音译,“甘”意为“佛语”或“佛的教训”;“珠尔”意为“翻译”。总意为“佛语部”或“佛教诫部”,直译为“一切佛经的译文”,又称“正藏”,通称“经部”。内容主要为佛释迦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