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壮戏

壮戏

壮族民间戏曲艺术。流行于广西、云南壮族地区。用壮语演唱,说唱合一。分师公戏、北路壮戏、南路壮戏等种。师公戏亦名唱师,流行于广西河池、宜山、来宾、贵县、邕宁、武鸣等地。相传清同治间(1862—1874),贵县鹤山村壮族在师公舞的基础上,吸收粤剧、桂剧、彩调的舞台艺术,而创造的一种壮族剧种。伴奏乐器有铜鼓、皮鼓、铜钹、铜铙、管弦、木鱼等。南路壮戏亦称“哈海戏”,因唱腔中常伴有“哈海”、“哈海”之声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广西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等地。在靖西提线木偶戏和德保马隘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靖西提线木偶戏出现于清朝中叶,用当地壮族说唱的曲调“木伦”演唱,用棉线拉着木偶表演。德保马隘戏是用当地民间说唱的曲调“马隘调”、“汉龙调”演唱,也是通过木偶表演。1936年这两种戏剧汇合而发展为南路壮戏。北路壮戏亦称“板凳戏”和“土戏”,主要流行于田林、隆林、西林、百色及云南文山、富宁、广南等地。相传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田林壮族民间已有半专业戏班,光绪(1875—1908)年间广泛流传到其它地区。

猜你喜欢

  • 布依族花灯戏

    布依族传统戏剧之一。流行于贵州布依族民间。相传始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本为云贵两湖汉族民间戏种,亦称“跳花灯”。传播到布依族地区后,经过改革,吸收广西汉族民间“彩调”的步法和表演技艺,逐

  • 弘觉寺

    寺院名。在青海西宁市。旧名妙华庵。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建,永乐十年(1412)敕赐“弘觉寺”匾额。明前期,该寺深受朝廷重视,寺僧札思巴销南曾多次进京朝贡,被封为国师。在明朝支持下,寺院兴盛,名振

  • 布洛陀

    壮语音译,意为“山里的首领”。壮族民间史诗与传说故事。长短不一,一般为11章。流传于广西红水河流域的巴马、东兰、凤山、天峨、南丹、河池、都安、马山和右江流域的百色、田阳、田东、平果等地。描述远古时代的

  • 舒繙河卫

    见“使坊河卫”(1457页)“出万河卫”(568页)。

  • 卢山都督府

    唐代在回纥地区建立的羁縻政权。※“六府七州”之一府。位于今杭爱山南端,薛延陀故牙地。以思结等部配合唐军灭薛延陀汗国,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置,以思结首领乌碎为都督。隶燕然都护府。

  • 抹骨古等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皆设有瓦里。抹骨古等为辽穆宗※延昌宫下之一瓦里。

  • 耶律延宁墓志

    辽代契丹大字、汉字合刻墓志。上右部刻契丹大字19行,271字;下部刻汉字24行,511字,两者不对译。契丹字尚不可解,汉字叙墓主人身世。耶律延宁(946—985),官至※羽厥里节度使。墓志于1964年

  • 巴尔库勒淖尔

    见“蒲类海”(2319页)。

  • 赤藤杖

    南诏名产。又称红藤杖或朱藤杖。《太平御览》卷995引《云南记》云:“云南出藤,其色如米,小者以为马策,大者可为柱杖。”传说赤藤杖乃赤龙胡须所变,滇池水神将此献给人间。韩愈的《赤藤杖歌》有“共传滇神出水

  • 苏克素护河部

    见“苏克苏护河部”(10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