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彝族

彝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各地自称不一,有诺苏、诺苏泼、纳苏泼、聂苏泼、洗期麻、撒尼泼、阿细泼、罗武、纳若、民期、侎俐、㑽��让、米西苏、罗罗等30余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四川省南部、贵州省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那坡两县。多数住高寒山区和半山区,少数住炎热的河谷及平坝。人口6572173 (1990年)。与古氐羌、叟、昆明及部分乌蛮有渊源关系,亦融入了若干汉族成份。元、明以来,汉文史籍通称为罗罗、倮民或爨民。解放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彝族。已往社会发展不平衡,解放前四川大小凉山地区和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东部还处于奴隶制阶段,奴隶主和奴隶是社会的两个对立的基本阶级,还有为数众多处于中间状态的隶属民。社会成员分作兹目(或称尼威,意为皇帝封的土官)、诺伙、曲诺、阿图阿加、呷西呷洛5个等级。不同等级间禁止通婚。其他地区基本上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和封建领主经济阶段。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6种方言。文字属于象形、音节类型,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彝文是明代中期的铜钟铭文。又称“爨文”,“韪书”。经规范化后已用其出版报刊、书籍等。有自己的哲学观点,论事说理喜用生动形象的格言、谚语作譬喻。相信万物有灵,卜阴阳、占吉凶。懂文字的巫觋称为“毕摩”。此外,佛教、道教以及天主教、基督教亦在一些彝区传播。火把节是共同的传统节日。生活习俗各支系各地区互有差异,其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奴隶主、地主等则可一夫多妻。娶妻要付较高的聘礼。凉山彝族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各地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制,解放前还在凉山等地流行。其葬俗在古代多实行火葬,凉山及云南金沙江沿岸一带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其他地区自明、清以后逐渐改为土葬。其住房与周围汉族类似,凉山多用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有形似“干栏”的住宅。装束、服饰更是多种多样。喜德、越西、昭觉一带,男子披羊毛毡、擦尔瓦(羊毛线织成似斗篷),头扎英雄结;女子身衣百褶长裙,头戴瓦式帕或荷叶、圆形帽。人民吃苦耐劳,不畏寒暑,性格豪放、果敢。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及天文历法、军事等方面长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有所创造和贡献。留下了灿烂的文学艺术遗产。历史上曾多次掀起反帝、反封建、反奴隶制的斗争。1914年在四川爆发拉库奴隶起义,为彝族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1935—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彝区,彝族人民热情支援,一批青年参加了红军。解放后,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摧毁了封建制和奴隶制。先后建立了2个自治州,4个自治县,与哈尼族联合建立1个自治州、并与哈尼、回、苗、瑶、傣、壮、仡佬等族分别联合建立7个自治县。主要从事农业、部分地区兼营畜牧业。目前正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随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幸福家园。

猜你喜欢

  • 关中回民支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回民抗日武装。1940年2月,在“回民救国协会关中分会”的号召和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于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正宁县龙咀子。马全德任队长,马全辅任指导员。原有3个班。1947年初被整编为

  • 弹汗州

    唐代招抚契丹所置州名。一作殚汗州。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窟哥举部附唐,唐置松漠都督府,以大贺氏八部之一纥便部为弹汗州,以原部辱纥主(部落首领)为刺史统之,隶松漠府。武则天

  • 宇文黑獭

    见“宇文泰”(897页)。

  • 迭达迭剌部

    见“迭刺迭达部”(1456页)。

  • 右地代

    见“赫连右地代”(2423页)。

  • 天明

    宋代云南大理国国王段素兴年号。1042—?年。

  • 喀尔喀赛音诺颜部附牧额鲁特前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塔米尔河北岸。东至鄂罗固坦接土谢图汗旗界,西至噶吉图接赛音诺颜汗部左翼左末旗界,南至噶尔噶图接额鲁特旗界,北至库克和硕接赛音诺颜部右翼前旗界。有佐领1。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盟。噶尔

  • 吉思哈

    ?—1637清初将领。满洲镶白旗人。乌苏氏。世居瓦尔喀冯佳屯。初与弟吉普喀达归后金,隶满洲正白旗,任佐领,后改隶镶白旗。天命四年(1619),随军征明,立功受嘉奖,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六年,以参领率军

  • 天授

    宋代云南大理(后理)国国王段正淳年号。1096年,凡1年。

  • 前锋营

    清代征战、禁卫军之一。遴选八旗满洲、蒙古兵丁之最精锐者组成。 (1)顺治元年(1644),八旗噶布什贤超哈分左右翼,编为两营,设“噶布什贤(前锋)噶喇衣(翼的)昂邦(总管)2人分统。十七年(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