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怒族

怒族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共有27123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3县及兰坪县的兔峨,还有小部分居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名称始见于明初《百夷传》,但其先民很早就在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生息繁衍。今居于福贡县的自称“阿怒”和居于贡山县的自称“阿龙”,均说是怒江的土著,在古代与独龙族先民有密切亲属关系,现贡山怒语仍可与独龙族相通。居住碧江县的自称“怒苏”,据文献记载,其先民是唐代庐鹿蛮部的一支,居于今兰坪的澜沧江沿岸,后来越过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定居。元时称“潞蛮”,明以后称怒人。唐宋时先后受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17世纪后除受丽江土知府所属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的统治外,还受察瓦隆藏族土千总管辖。辛亥革命后在当地成立“殖边公署”,后又改“设治局”。没有本民族文字,有丰富的口头民间传说。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方言差异极大。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有“转房”习俗。过去男女均穿自织麻布,男子出外常佩砍刀、***。妇女喜戴各种珠饰、银饰。解放前生产力水平低下,大多以山地农业为主,工具简陋,耕作粗放,产量极低,普遍兼事采集和狩猎。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关怀下,经济、文化、卫生、交通等各个方面都得到逐步改善。

猜你喜欢

  • 者舌

    西域古地名。见《魏书·西域传》。即《隋书》、《新唐书》石国,唐代又作柘支、柘折、赭时,《经行记》作赭支。《元史·西北地附录》作察赤,《明史》称达失干,《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作塔什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共

  • 暖带密土千户

    清代四川彝族土官名。“暖带密”,彝语音译,意为“水田坝子”。康熙四十九年(1710),越巂土官岭桥新子岭安泰归附,授暖带密土千户,颁给印信、号纸,住牧暖带密(今甘洛县田坝镇背后山坡上)。道光二十三年(

  • 亦集乃战役

    ①明朝和北元的一次战争。洪武十三年(1380)二月,明太祖朱元璋因故元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率众万余屯于和林,并不时南下袭击西北明塞,遂命驻陕西的西平侯※沐英(回族,一说苗族)出征。沐英率兵至灵州(

  • 吐谷浑城

    古城名。吐谷浑所筑居,故名。故址在今青海省都兰县境。北魏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载:北魏神龟元年(518),宋云、惠生出使西域,“初发京师(洛阳),西行四十日,至赤岭(今青海西宁西日月山),……发赤岭西

  • 乌玄明

    定安国王。渤海遗裔。渤海国亡,其西南部部分居民为反抗契丹人统治,保据一隅,建国改元,称定安国。约在宋开宝九年(976)前后,继烈万华为定安国王,年号元兴。太平兴国六年(元兴六年,981),受宋太宗召,

  • 热西丁

    ?—1867清代新疆维吾尔族阿訇。旧译陆希武田。库车人。和卓谢伊合尼札木丁第三子。同治三年(1864),库车农民发动反清起义,杀办事大臣萨灵阿以及库尔班等伯克,欲迎奉原叶尔羌阿奇木、库车郡王爱玛特,遭

  • 绕为多尔吉

    即“章嘉若必多吉”(2095页)。

  • 郭隆真

    1894—1931无产阶级革命家。女,原名郭淑善,后化名嵌浚、林一等。直隶元城县(今河北大名)人。回族。1913年由元城高小被选送到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中,与马骏、刘清

  • 突厥语音译,意为“村镇”、“城堡”。旧时循化(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基层行政单位。由同一地区的若干个村庄组成,并以一个较大村落为中心,管理附近的几个小村庄,相当于今乡一级行政区划单位,沿用至今

  • 三州辑略

    书名。清嘉庆十三年(1808)和瑛(和宁)撰。全书九卷,约15万字。是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三地通志。因三地唐代分别为伊州、西州、庭州,故名。分疆域、沿革、仓储、户口、赋税、屯田、粮饷、营伍、马政、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