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拉祜语

拉祜语

我国拉祜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孟连、西盟、耿马、景谷、双江、勐海等20多个县里。使用人口30多万。在境外,主要分布在缅甸(约15万)、泰国(约4万)、老挝(约1万)和越南(约1500)。拉祜语有拉祜西和拉祜拉两个方言,方言间的实际差别不算太大,同源词占75%左右。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以云南省澜沧县拉祜纳方言为例。语音特点:单辅音24个。塞音、塞擦音分清、浊、清送气3套,有唇齿部位和小舌部位的音,塞擦音只有1套,无复辅音。有9个单元音和10个复元音。复元音分后响的(3个)、前响的(5个)和三合的(2个)。复元音多数出现在汉语借词中,少量出现在固有词中。无辅音韵尾。有7个声调,其中有5个舒声调,2个促声调,出现在促声调音节的元音都读紧元音。语法特点:虚词和词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形态不丰富。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10类。在名词后加助词表示复数。量词较丰富,数词和量词必须连用,连用时数词在前,量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和复数,双数和复数的第一人称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人称代词重叠后中间嵌以qha3表示反身。疑问代词由a1、qha2等疑问语素加量词、处所词或时间词构成。动词有时态、态等语法范畴。时态分将行、进行、已行、完成等类,均用在动词后加时态助词的方式表达。有用残存的屈折形式表示自动和使动的现象,其手段有辅音交替、声调变异、元音交替以及3种手段综合使用的。有在形容词前加词头表示名物化现象的。结构助词不多,但使用十分广泛。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一宾一谓,名词、代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状语放在谓语前面。词汇特点:词汇主要由单音节及单音节合成的合成词组成,多音节的单纯词很少。四音联绵词很丰富。复合词的构成形式有并列、偏正、主谓、宾动、补充等。派生词以加词尾为主,加词头的派生词较少。借词主要来源于汉语,也有少量傣语借词。

猜你喜欢

  • 蒙归义

    唐代南诏第四世王。姓蒙氏,唐朝皇帝赐名“归义”。参见“皮逻阁”(671页)。

  • 松乡文集

    书名。元任士林(1253—1309)撰。10卷。士林奉化(今属浙江)人,字叔实,号松乡。元中叶在江浙一带任儒学教谕、书院山长等职。是集所收碑、志、记、传60余篇,大多记成宗及武宗朝事,其中对赛典赤家族

  • 乌玉河

    见“达利水”(727页)。

  • 躶濮

    古族名。见《华阳国志·南中志》。系今孟高棉语系布朗、佤、德昂等族的先民。汉晋时期与古濮人(永昌濮)、百越人及其他种人交错居于云南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山县,后移耿马),相当于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

  • 刘梦得文集

    见“刘禹锡集”(867页)。

  • 吴天保

    元末湘西起义首领。湖广靖州(今湖南靖县)人。瑶族。元至正六年(1346),武冈爆发瑶民抗元斗争,攻陷黔阳县城。七年三月,于靖州号召当地瑶、苗、侗、汉农民响应起义。率起义军一举攻破武冈,继而攻下辰溪、溆

  • 远番四卫

    明代对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四卫的合称,归西宁卫管辖。

  • 劝龙晟

    798—816唐代南诏第八世王。又作券龙晟、劝龙成、龙蒙盛。乌蛮,姓蒙氏。寻阁劝之子。元和四年(809),父卒,嗣位,受唐封袭南诏王。五年,改元龙兴。数遣使赴朝入贡。费金3千两铸佛三尊,送置佛顶峰寺。

  • 撞军

    参见“撞丁”(2497页)。

  • 驯鹿

    动物名。因其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故俗又称“四不象”。分布于欧、亚及北美洲的北极圈附近。居住黑龙江上游地区的鄂伦春、鄂温克等族,养之作为交通工具。鄂伦春含义之一,即为“使用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