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普米族

普米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部分亦自称“拍米”,均为“白人”之意。史称“巴苴”。又有“富米”、“”、“”、“流流帕”、“密而伙”、“阿曼加”等他称。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不少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人口29657人(1990年)。渊源于古氐羌人。其先民原居今甘、青一带,为游牧部落,后沿横断山脉逐渐南徙,过雅砻江、木里河,迁至川、滇边境地区。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已分布在今四川越西、冕宁、汉源、九龙及石棉等地,是当时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13世纪后,陆续迁入宁蒗、丽江、维西、兰坪一带定居。耕山种田,饲养牛马。时畜牧业仍占很大比重。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农业逐渐占居主要地位。元明以来,多处于纳西族封建土司统治之下。为反对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曾多次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1936年永宁地区的普米族和纳西族、彝族人民联合起义,攻破总管衙门,迫使土司、总管逃窜。1938年,又在共产党的影响下,再度起义,提出“打倒土豪劣绅”的革命口号。建国前,除宁蒗永宁等地尚处于封建领主制外,其余均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操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宁蒗、木里一带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多用于宗教经卷。旧时多信奉多神和崇拜祖先,亦有信喇嘛教、本教、东巴教及道教者。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旧时永胜数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较多,永宁等地还保留有母系家庭的残余。行土葬和火葬。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大过年、转经堂等。能歌善舞,遇节日必进行对歌。

猜你喜欢

  • 哈元生

    ?—1738清朝将领。直隶河间(今河北献县一带)人。回族。康熙间入伍,任把总。累迁建昌路都司。雍正二年(1724),补抚标右营守备,奉命镇压贵州布依族、苗族起义。三年,攻占乌蒙,任寻沾营参将。八年(1

  • 密儿

    见“异密”(932页)。

  • 乙旃眷

    见“叔孙建”(1380页)。

  • 蒲速盌斡鲁朵

    见“长宁宫”(366页)。

  • 马宁

    ?—1680清朝将领。宁夏(今银川市)人。回族。原为明朝参将,驻守陕西。顺治二年(1645)降清,隶汉军正白旗,授副将。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军余部及甘肃回民抗清斗争,为凤翔中协副将,历任四川右路总兵,湖

  • 章朗六措

    旧时西藏门隅地区行政区划的俗称。一作“章朗六部”。藏语音译, “章朗”为河名(又称“鲍罗里河”),意为“蚊(蜂)沟河”。18世纪初按地域区划的六措为:申略措、桑德措、里措、南西天德邦措、曲措和德让措。

  • 宽宽两库

    东乡族语音译,意为“绣花绑带”。旧时东乡族妇女腿饰。至清末民国初年,尚流行于甘肃东乡族地区。时东乡族妇女下穿套裤,裤管镶两道绣花边,裤管后面开小叉,中青年妇女用此绣花绑带束住脚管,作为装饰。今已不用。

  • 庆宁寺

    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蒙古语称“阿穆尔巴雅斯呼朗图希特”。“阿穆尔”蒙古语意为“安宁”,“巴雅斯呼郎图”意为“欢庆的”。位于喀尔喀北部布尔汗山南麓。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世于雍正元年(1723)圆寂后

  • 乌素图召

    呼和浩特十五大寺庙之一。亦称乌苏图召。乌素图,蒙古语“水很多”之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北大青山南麓乌素图村。明末以来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寺庙之一。为庆缘寺(建于1583年

  • 姑夕王

    匈奴王。握衍朐鞮单于(前60—前58年在位)时,率部驻牧匈奴东部,约当今内蒙古哲里木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一带,临近乌桓地。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遭乌桓击,人畜损丧过重,恐单于治罪,加之握衍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