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柔然

柔然

古族名。源于东胡。也有“匈奴之裔”、“匈奴别种”、“塞外杂胡”等说。始祖木骨闾为3世纪后半期人,初为鲜卑拓跋部的奴隶,至拓跋猗卢(?—316)时,逃离拓跋氏,与逃亡者百余人依附纥突邻部。子车鹿会开始拥有部众,以郁久闾为姓氏,自称柔然,北魏太武帝贬称之为“蠕蠕”,《晋书》称为“蝚蠕”,南朝称其为“芮芮”,齐、周、隋等史书称为“茹茹”。初依附于北魏,岁贡马畜貂皮等,冬牧于漠南,夏居漠北。自车鹿会后,又历吐奴傀、跋提、地粟袁3代,势力渐盛。拓跋珪南迁平城(今山西大同)后,该部进驻阴山一带。地粟袁死,部落分为2,长子匹候跋继父业居东边;次子缊纥提别居西边,背离北魏投附铁弗匈奴部首领刘卫辰。北魏登国间(386—396),遭到北魏攻击,部众半数被俘,2人先后被迫归降北魏。登国九年(394),缊纥提子社仑等率部众弃父西走,投匹候跋。不久,杀匹候跋,弃漠南,远徙漠北,征服敕勒(高车)诸部,组成联盟,于北魏天兴五年(402)建柔然汗国。后事详“柔然汗国”。该族以游牧为主,兼事狩猎,处于奴隶制阶段,信仰萨满教。语言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初无文字,刻木记事,后学习中原文化,渐营农业、手工业,传入佛教,建立军政制度,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北齐天保六年(555)柔然汗国灭亡后,该族部分并入西魏和突厥,沦为奴隶;部分投契丹;部分逃入内地,融入汉族中;余众辗转西迁,一说欧洲史籍所记载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阿瓦尔(Avars)人即西迁的余众。参见“柔然汗国”(1781页)。(图表见下页)

柔然世系

猜你喜欢

  • 布延巴图尔鸿台吉

    ?—1573明代蒙古右翼鄂尔多斯部首领。汉文史籍作把都儿黄台吉。孛儿只斤氏。※吉能(诺延达喇)长子。驻牧于陕西榆林塞外,常入扰明陕、甘、青地区。隆庆五年(1571),俺答汗与明朝议和后,受明封指挥佥事

  • 斡勒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斡罗、斡鲁、兀勒。来源于部名。原居今黑龙江、乌苏里江合流处以东近海处,金景祖乌古鹖时迁居按出虎水(今阿什河)北。金朝建立后,很多迁出故地,如有的猛安迁到盖州(治今辽宁盖县)。后

  • 外七鄂托克喀尔喀

    明代东蒙古喀尔喀(罕哈)万户之一部分。亦译外喀尔喀七部,向称外喀尔喀。正德五年(1510),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六万户,不久将喀尔喀万户西部地区及属民(即外喀尔喀)封予第十一子格哷森扎(格列山只台吉)。后

  • 左宝贵

    1837—1894清末反帝爱国将领。字冠廷。山东费县地方镇(今山东平邑地方镇)人。回族。出生于贫农家庭,幼孤,到处流浪,以皮匠谋生。咸丰六年(1856),由行伍投效江南军营,曾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官

  • 王罗祁

    唐代云南哈尼族大首领。唐高宗显庆元年(656),与郎、昆、梨、槃四州大首领王伽冲、西洱河大首领杨栋附显等,同向唐朝贡方物。其所辖地区,一说在滇东南六诏山区、文山、砚山一带。一说在楚雄州至思茅一带。该部

  • 啜米部

    见“处和部”(588页)。

  • 桑哥

    ?—1291元朝大臣。又译桑葛。畏兀儿人,一说为吐蕃人。国师胆巴弟子。通诸族语,曾为西蕃译史。为人“好言财利事”,取悦于世祖。至元中,擢总制院使,主管佛教和吐蕃事务。并参与朝廷建置、人才进退等大事。至

  • 群牧司

    西夏官署名。西夏语音“能合啰”。掌管畜牧事,属中等司。天盛年间(1149—1169)设6正、6承旨、6都案、14案头。

  • 保斯昂库

    布帐篷。赫哲语音译。“昂库”亦作“安口”。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是赫哲人冬季外出狩猎的临时住所。过去用者不多,解放后多采用之。

  • 朋素克

    ①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车臣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古后裔,车臣汗※乌默客叔父。初号伊勒登台吉。康熙二十七年(1688),以准噶尔部噶尔丹扰掠喀尔喀,与乌默客归清,援济农副王,驻牧乌珠穆沁界外